原创|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个( 二 )


非原创的图书分类由不具备内容原创能力的商业机构 , 把一些市面上不同难度的绘本/儿童图书作出一个简单的年龄分级 , 形成一个小型分级库 , 用分级阅读的概念来包装图书分类 。 可以省下了一些我们自己选书的精力 , 但就好像饭店你报个预算它给你提供一个排菜 , 吃也能吃 , 但饭店一定不会把性价比最高的菜排进来 。 由别人来组好套的书 , 能看 , 但不会是最优质的书放进来 , 有一些可能是相对过气的书籍 , 自己花点精力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 。
原创的分级图书由实力比较强的出版公司、有自己的作者资源和原创编辑自行开发一套读物 , 这些读物有清晰的大纲和目标 , 每一册都有明确的立足 , 认识多少字量、学会多少词汇 , 再渐渐推进到表达方式 。 但这类书普遍文字枯燥、机械 , 缺乏沉淀、情怀也会欠缺一些 , 更像是为认字服务的书 。 一套好的绘本 , 轴线一定是整个故事情节 , 和带来的阅读感受 , 如果一味紧扣“关键字”出现多少次 , 有多少词汇量的注入 , 那阅读本身会失去原本的意义!
所以 , 我并不建议一定要依赖于分级阅读的读物 。 当下国内中文绘本阅读并没有和牛津树、培生英语这样完善的英语分级绘本 , 也没有明确的中文分级标准 。 首都师范大学王蕾博士发布过首个中文分级阅读学术标准 , 但只有针对1-6年级小学生的 , 学龄前孩子的分级阅读还得需要爸妈们自己有分级阅读的意识 , 有意识地给孩子引导起来!

03
起步阶段选书要把握好文字量
对于在中文母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来讲 , 他们对中文故事的理解能力 , 一定是远远超过阅读能力的 。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听得懂妈妈讲《西游记》 , 但是让他自己去读《西游记》 ,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 所以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 , 可以是文字要求低一些、兴趣和理解度高一些的 。 OK三岁多的时候我发现他听故事都很带劲的 , 但只要我提一点让他自己试着复述一下的要求就会抗拒 。 后来一次偶然 , 我发现他竟然把一岁多时读过的一本叫《啊哈!》的绘本找出来 , 坐在哪里“啊”“啊哈”的念念有词 , 投入得不得了 。 那本绘本的字真的少得可怜 , 从头到尾就“啊”和“哈”在反复 。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OK之前不愿意开口的原因——就是不认识字嘛!

这之后我给OK选书 , 就会有意识地兼顾到他的实际阅读能力问题 , 进而摸索出一个相对科学的难易交叉模式 。 难的部分 , 故事情节相对复杂 , 文字也会比较多 , 主要还是由我读给他听 , 适当会做一点拓展;简单的部分 , 去找那种文字足够简单、但画面想象空间完全能匹配大孩子理解力的绘本 。 比如有本伊娃娜·奇米勒斯卡的《有麻烦了》 , 绘本的每一页 , 都只有寥寥几个文字 , 图画则非常有意思 , 仅仅是熨斗印迹上添上几笔简单的线条 , 就衬托出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

由于画面的指向性特别强 , OK在看的过程中 , 竟然连蒙带猜把里边的文字也认识了不少 。
这种文字量“低幼”但情感不低幼的绘本 , 我后来又找了不少 , 也总结出了点套路:这些书看似简单其实都特别不简单 , 要么脑洞很大 , 要么特别方便玩起来 , 要么是对拟声词有非常好的运用、韵律感非常强……这些简单、好玩、顺口的书 , 孩子去读的时候比较没有心理负担 , 自然也更容易在读的过程中完成认字和语感的积累 。
04
建立分层阅读的思维习惯

【原创|双减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个】
进阶到文字多一些的阶段、逐渐扫除了文字的障碍后 , 阅读的方法就越来重要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