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专访|赵鼎新谈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历程与追求( 四 )


澎湃新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是与浙大高研院类似的机构 , 存在怎样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两个机构的驻访项目有什么不同?北京和杭州的不同地缘对两所研究院的发展和“气质”有怎样的影响?
赵鼎新:我们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兄弟单位 , 北大文研院的院长邓小南和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都是我们的学术委员 。 特别是渠敬东 , 他在创院阶段就做出了许多贡献 , 功不可没 。 我和浙大高研院常务副院长朱天飙老师也经常去北大 , 他们也经常过来 , 相互学习 。 北大文研院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文研院地处北大校院内 , 各院系和文研院距离很近 , 因此校内辐射范围要比我们大 。 像我去北大做报告 , 很多学科包括历史系、社会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国发院甚至自然科学领域的老师学生都会来听 , 浙大高研院一方面因为地处之江校区 , 离浙大本部有点远 , 讲座来听得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 另一方面 , 我们的报告在浙大本部来听的老师其实也不多 。 就连我在浙大本部的报告 , 来听的也基本上只有自己院系的年轻老师和学生 , 外系学生较少 , 而系内外的老教师可以说是一个没有 。 北大的学生和教师对思想和学术的兴趣 , 以及北大的学术氛围是浙大很难比拟的 。 我们在这方面有些吃亏 。 另外北大文研院的驻访项目时间比较短 , 很多是短期半个月一个月的 , 这样一来周转率就高 , 几年下来积累的驻访学者人数就比我们要多 , 外国学者去北京最经常 , 这也是北大文研院的有利条件 , 他们有更多的西方驻访学者 。 还有一点是两个常务副院长的个人风格很不同 , 朱天飚老师非常踏实认真 , 他本硕博都是在海外读的 , 认准了斯坦福模式就认真严谨地坚持这种西方制度当中的优点 , 他训练的行政团队特别高效 , 北大文研院也多次派人来学习;而北大的渠敬东老师既是个社会学家 , 又是个人文主义者 , 同时也多才多艺 , 所以北大文研院的文宣做得比我们好多了 , 这两年我们的讲座海报水平也提高了 , 这都是文研院给我们造成的压力逼出来的 。 因为北大本身的地位以及出色的宣传工作 , 北大文研院的影响力在总体上是超过我们的 。

模式|专访|赵鼎新谈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历程与追求
文章图片

浙大高研院为驻访学者提供的住所 。
但是在行业内 , 有很多学者既做过北大的驻访学者 , 又做过我们的 , 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反馈则说我们做得更好 。 因为之江校区这块地方是很特殊的 , 它的前身是由美国长老会创办的之江大学 , 是民国时期国内的十三所教会学校之一 , 也是其中唯一一所校园完整保留至今的 。 而且它建在钱塘江畔 , 背靠西湖 , 群山环抱 , 整个环境特别人文 , 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ambience) , 这点北大文研院做不到 。 此外我们的高研院能提供驻访学者宿舍 , 而北大文研院不能 。 这就使得我们能安排更长的驻访时间(至少3个月 , 最多可延长到8个月) 。 这就是说我们的高研院在形式上更像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和柏林高等研究院这类在西方世界负有盛名的高研院 , 即一个能让学者静下心来写些东西 , 想些事情 , 进行些交流的地方 。 特别是 , 我们高研院大多数宿舍都在山上 , 离高研院办公室很近 , 吃过晚饭在山里散散步能继续干活 , 有一点像是回到了古代精舍的感觉 , 这些都是北大文研院无法做到的 。 当然 , 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历届浙大校领导的支持 , 对此我心存感激 。 总之 , 北大的文研院和浙大的人文高等研究院可以说各有特色 , 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很难讲是竞争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