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在崇尚快的时代,如何用“慢”来修复教学困境?丨主题书单( 三 )


书中,作者巴纳比·列侬以学校和教师表现的最近研究为背景,描述了他们是如何走向卓越教学的。他从学校课程、考试体系和社会流动性等角度,评估了英国的学校体系和最近改革的有效性。巴纳比·列侬认为:“中国教育和英国教育在很多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差异,这反映了我们发展历史的不同和教育理念上的反差,但我们可以相互学到很多,就如近些年我们双方的实践经历一样,这本书是对这一过程的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在崇尚快的时代,如何用“慢”来修复教学困境?丨主题书单
文章插图
《慢教授》,[加]玛吉·伯格(Maggie Berg)、[加]芭芭拉·西伯(Barbara K.Seeber) 著,田雷 译,大学问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
正如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所言,书中讨论在大学“公司化”的取向下,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所谓“慢”与“宽”相关联,关系到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理解与感知。自主地“慢下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回旋天地更舒缓,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
哥伦比亚大学|在崇尚快的时代,如何用“慢”来修复教学困境?丨主题书单
文章插图
《哲学与师道》,车铭洲 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对广大中青年学者来说,特别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此书阐发的治学之道有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意义。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是永恒的。该书的作者之一车铭洲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退休前曾任南开大学教务长。书中阐发的教育思想同样有现实指导意义。车铭洲说:“师生是一种友谊关系,师生相互影响。老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并不是老师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才努力,才成功。大道理和知识,学生都懂。好老师真心待学生,给学生积极努力的氛围。学生超过老师,就是老师的幸福。学生成功了,老师不会嫉妒,因为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
大学这种教育模式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
哥伦比亚大学|在崇尚快的时代,如何用“慢”来修复教学困境?丨主题书单
文章插图
《分科的学史与历史》,桑兵、关晓红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作为“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系列中的一册,《分科的学史与历史》聚焦于分科之学。因为教育体制和输入新知的关系,清季以来中国的学科分类观念受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尤其大。好分科治学源自欧洲历史文化的共同性,缘何而分以及如何分,说到底还是因缘各异,而导致学科形态千差万别的,仍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历史,因而历史本不分科,况且中国治学讲究贯通,素来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学,无非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前者为用各个学科现在的形态追述出来的学科发展史,后者为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门别类的历史。其共同性则是以后出外来的观念系统重新组装历史。恰当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学史、近代以来学科发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来的分科之学三者的联系分别,才能掌握关键,沟通而不附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