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12岁,他们从城市离开之后

来源:人物(公众号)
2018年初,何冉辗转于全国各地的打工子女学校,为一个公益项目寻找需要支持的教师 。在与学校老师的交谈中,她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普遍现象: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们越不希望他留在本校就读,反而会劝说他们早日离开父母打工的城市,返回老家读书 。
在这些老师眼里,早日返乡的好处显而易见 。因为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依然受到诸多限制,这些孩子大多无法留在这里参加中考,越早回去,就是越早去适应老家的学习内容和节奏 。
大部分打工人员子女都会在小学毕业时返回老家读初中 。他们可能出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苏杭,也在这些城市的边缘长大,但一到12岁,他们就从城市消失了 。返乡之后,孩子们的命运如何,连老师都未曾知晓 。
为了探清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的情况,何冉和所在的公益组织发起了一项追踪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她花了一个学期时间,每周为北京一所打工子女小学的班级教课,希望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她为班上43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建立了档案 。孩子们小学毕业后,每隔一个月,她都会尽可能与每位学生取得联系,或实地去他们的家乡走访 。
如今三年过去,正好是孩子们初中毕业的当口 。跨过三年的分野,大家的去路也产生了差别:43人中,有4人留级重读,19人进入普通高中,2人辍学,14人读职校,还有4人失去联系 。很多同学的去向直至快开学才确定 。有的因为分数不够,花钱入读较差的私立高中,有一个是辍学后又回去读书,不到真的进入学校的那一刻,他们的决定都是实时变化的 。
大多数孩子的成长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波面下的触底和暗礁,每个人都不一样 。何冉引用袁凌在《寂静的孩子》一书中的话:「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条奔腾的瀑布 。他们各有一份生命的悲喜和期待 。」
【班主任|12岁,他们从城市离开之后】何冉曾在一篇文章中写:
「三年追踪里,每一个隐秘的心思,你都能看到其发展的脉络 。在未来,如果时机合适,我想将记录这些隐秘时刻的,独属于他们的成长记录还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成长其实还被很多人关注、关心,并期待和为之努力 。那些隐秘的时刻,并不是无人知晓 。」
以下是何冉的自述:
文|张炜铖
编辑|鱼鹰
「我要从头来过」
我接触的每个家长,都有很朴素的想让孩子读书的观念 。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希望孩子也跟我一样 。」他们会说:你看那些高空清洗玻璃的人,大白天烈日里在20层的高楼工作 。那个很危险,又只能年轻人干,如果你以后不好好上学,就跟他们一样 。
有的家长本人就是擦玻璃的,高空作业的时候,他会看到玻璃里面的人在吹空调,对着电脑工作,有很舒适的工作环境,这在他们看来非常轻松,工资比较高,还有很多保障 。他希望子女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而他们住的那一片,大家都是干所谓的苦力活 。家长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没有认同感,觉得就是混饭吃 。他们想让孩子通过教育,过和他们不一样的日子 。
43个学生里,小升初时有25人返乡上学 。回去时,无论是情愿或不情愿,成绩好与坏,他们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一股我要好好努力、考高中、上大学的劲儿 。而这种心思,隐隐的也和父母送他们回去的目的基本达成一致 。
回乡的孩子,大部分在北京时成绩是比较好的,追踪到后面我们也发现,只有在北京时成绩还不错的同学,回到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的老家,才有可能不被甩下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