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新学期 , 新一批学生步入了大学校园 。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增长到2020年的54.4% , 我国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 , 越来越多的适龄人口可以走进大学 , 接受高等教育 。 其中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学历均在高中及以下)这一群体高速扩容并占有绝对比例 , 因其独特的身份标签和代际流动 , 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
关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的相关研究问题 , 美国教育学界已经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讨论 , 而由于中国在21世纪才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 国内相关研究在2010年之后逐步兴起 。 过去 , 中国大学里几乎都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 , 目前一流大学里已经成规模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大学生 。 两类大学生虽以同样的分数考入大学 , 但其背后的家庭文化资本各有不同 。 当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进入到同样的大学环境 , 他们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基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背景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处境和特征有何独特性?这些问题亟需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
2021年9月22日“复旦教育论坛”第一次学术沙龙活动于顺利开展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陆一策划邀请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 , 围绕主题“不同的起点: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展开了深度学术讨论 。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文章图片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副研究员郭娇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郭菲 ,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张华峰 ,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谢爱磊、讲师李家新 , 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白宜凡 , 复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方士心、助理研究员王欣欣等 , 围绕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时间使用、升学意愿、中美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报告交流与探讨 。
大学学习存在“隐性弱势”
1、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张华峰、郭菲整合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框架 , 基于综合视角分析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升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研究发现 ,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 , 尽管第一代大学生的升学意愿逐渐提升 , 但与非第一代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 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上 , 个人努力、家庭出身和院校支持(按影响效应的大小顺序排列)是影响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升学意愿的主要因素 。 较于非第一代大学生而言 , 院校支持对于第一代大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明显更大 。 此外 , 个人努力对第一代大学生的作用也较大 , 且随着年级提升 , 个人努力效应进一步增大 。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文章图片

2、在线自我调节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娇在其“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在线学习的新视角”研究中 , 同样发现了院校支持(在校环境)对第一代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作用 。 郭娇团队以上海市39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 , 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验证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自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 在控制学习动机与就业焦虑之后 , 这种差距有所缩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