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位9岁女孩的爸爸 。 他决定改变自己之前对死亡的错误认知 , 便去阅读了一些跟生命教育有关的童书 , 《萨姆的八个愿望》《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等 , 还翻阅了西方文人对死亡的幽默表述 。 之后他采取了一些方法和孩子一起正视死亡 。 他发现孩子其实没有大人那么多沉重的负担 , 死亡在他们眼中可以充满童趣 , 可以是很多无厘头的问题 。
通过一场事先预告的死亡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我一直以唯物主义者自居 , 却总是刻意避免让孩子接触死亡 。 我会禁止孩子接近墓园、参加葬礼 , 在中元节时更是对她实行了禁足 。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 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畸形的呵护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 直到新冠肺炎暴发、科比意外去世和袁隆平先生辞世 , 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让死亡成为无法规避的词汇 , 我才发现孩子根本无法从关于死亡的议题中寻找到共情点 。 那一刻 , 我忽然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
我们许多关于死亡的教育充斥着宏大叙事中的英雄主义 , 个体对死亡和生命的细微触动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 。 在咨询诸多朋友后 , 我决定为孩子主导这趟人生必修课 , 选取《萨姆的八个愿望》成为这场亲子“死亡”体验之旅的课本 。
《萨姆的八个愿望》 , [英]萨莉·尼科尔斯 著 , 向丽娟 译 , 译林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这是一本以温情化解沉重的儿童小说 , 作者萨利·尼科尔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萨姆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世界的奇妙探索 。
十一岁的萨姆得了白血病 , 当他通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 , 写下八个愿望:成为一名声名卓著的科学家 , 发现真相;破一项世界纪录;看一场恐怖电影;与自动扶梯逆向而行;亲眼见到鬼;谈一次恋爱;坐一次飞艇;在太空上看地球 。
如果以常人的目光去审视 , 这几乎是一张无法全部完成的清单 , 幸运的是 , 在这场未知的探险之旅里萨姆拥有一个同伴——同样身患绝症的菲利克斯 。 在菲利克斯的怂恿下 , 萨姆很快便完成了“打破世界纪录”的愿望 , 用43秒跳上一整层楼梯 , 菲利克斯则在15秒内吃了五大把玉米麦片 , 他们还共同完成了世界最小的即兴衣柜酒吧 。
这一次的成功让两个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孩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 最终剩下的愿望也都以各种有趣的方式一一实现 。 甚至在故事的最后也是以一张极具幽默感的调查问卷作为句号 。
读罢合上书页时 , 有一个想法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 。 把死亡看成是一种集悲痛、喧闹、恐惧、泪水于一体的缝合怪 , 其实是成年人刻意制造的沉重 , 在儿童的世界里死亡也许可以充满童趣 , 或者它还是色彩斑斓的 , 而不是肃穆的黑白 。 不然为什么只有孩子会对死亡充满那么多烂漫的 , 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呢?
在萨姆实现愿望的过程中 , 也提出了八个关于死亡的疑问 , 并把它们归类为无人能够回答的生死问题 。 比如:为什么上天要让小孩生病?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没有确切的答案 , 只是在多数人的潜意识里 , 它们是默认的禁忌 , 是晦气的语言 。 而萨姆找出的理想答案是 , 生病让人认识到生命中可贵的点滴 , 认识到家庭的重要 。 追随这些问题 , 我似乎也寻找到了向孩子介绍死亡的方法 。
死亡还是新生 , 这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
当萨姆问“为什么我们都会死去”时 , 他的外婆巧妙地将死亡比喻成了毛毛虫变成蝴蝶 。 她告诉萨姆 , 死亡其实只是一个循环 , 都是老旧事物消逝、新生事物诞生的过程 。 就像树叶在秋天掉落 , 新芽在春天萌生一样 。 死亡还是新生 , 完全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 。 正如《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教授所言:“死亡对于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只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