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二 )


从教学情境来看 , 线上学习剥离了校园环境 , 凸显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而大学的院校支持可以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带来很好的帮助 。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文章图片

3、通识教育的学习体验
基于国内两所双一流高校的通识课程学生学习问卷调查数据结果 , 方士心、陆一研究团队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在通识教育方面的学习体验有所差异 。 研究表明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期 , 对通识课程有用性的感知较弱;但随着年级增加 , 他们逐渐体会到大学通识课程对塑造“全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
对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而言 , 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改变他们对事物的已有看法 , 且任课老师在为学、为人方面对他们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同样随着年级变化而逐渐加强 。 相反地 , 大多数非第一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 已经从家庭资本中获得相对应的资源 , 他们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需求更小 , 且通识教育课程及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无年级差异 。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文章图片

4、时间使用与管理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谢爱磊、李家新和白宜凡团队指出 , 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 。 在针对4所985高校的跟踪调查中 , 93%的农村学生为初代大学生 , 而城市学生中的初代大学生占比为48% 。
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生命维持活动(睡眠)方面投入的时间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 然而 , 在创收活动方面 , 农村学生的投入时间显著多于城市学生 , 这是因为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 , 需要学生自己赚取生活开支 。 在课外活动和娱乐活动方面 , 农村学生的投入时间显著少于城市学生 , 成长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资本是重要的解释变量 。

中国大学|“复旦教育论坛”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关注中国大学里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文章图片

支持“教育改变命运”的中国学校环境
前文指出 , 谢爱磊、李家新、白宜凡研究团队关注城乡学生在时间管理和使用上的差异 , 发现中国初代大学生的特征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有诸多不同 。 其研究结果表明 , 在学习活动和睡眠时间上 ,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无显著差异 , 这与西方文献中的研究发现有所不同(国外研究更多指出弱势学生的睡眠时间与学习时间显著较少) 。 这或许缘于不同的中西校园管理制度 , 中国大学的课程时间安排相对固定 , 寝室熄灯也有明确的规定 。
同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视角下 , 中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大学境遇有较大差异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士心、副研究员陆一在其分享中指出 , 在中国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非绝对弱势群体 , 而只是在起点上“相对弱势” , 且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积极赶超” 。 中国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呢?首先 , 中美处于不同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目前在中国大学并非少数群体 。 第二 , 中国社会背景与文化信念有一定的赋能作用 。 第三 , 中国高考机制与大学收费体制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较为友好 。 第四 , 中国大学的教授多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 这与美国的情况极为不同 。
基于中美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背景 , 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处境和特征有其独特性 。 美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几乎面临“绝对弱势”的处境 , 而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既存在起点的相对弱势 , 也有可喜的提升和追赶 。 然而 , 随着中国的发展 , 家庭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的数量逐渐增加 ,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可能将在大学学习生活面临新的问题 。 立足于中国本土语境 , 更为早期地讨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相关问题 , 希望可以规避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为绝对弱势群体的美国大学教育困境;结合微观定量数据与宏观社会结构 , 探寻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道路与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