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擅长写作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上)

●访谈嘉宾
吴 勇“童化作文”教学倡导者 , 特级教师 , 正高级教师 , 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 , 现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 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 出版《儿童写作论》《会写作的教室》等专著10部 。
何 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教师 , 出版《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何捷老师的全程写作教学法》《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系统》等多部专著 。
————————————————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可谓“流量担当” , 在已出版的书中 , 您最满意的是哪些?
吴勇:我写过的10本书都是关于写作教学的 , 是我对“童化作文”这个命题的探索与求解 。 每本书都是教学生涯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 , 体现了那段时间对某个写作教学问题的沉浸与痴迷 。 这些书连接在一起 , 构成了我的“教学史”“生活史”“成长史” 。
一本书就是我“孕育”的一个孩子 , 尽管它们在页码上或薄或厚 , 在销量上或少或多 , 但我对它们都是一如既往、一视同仁地喜欢 , 难以分出轻重 。
何捷:我最满意的是《何捷老师的全程写作教学法》和《何捷老师的百字作文系统》 , 第一本是我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成果 , 介绍了“全程写作教学”的理念 , 后一本则是希望能够手把手教给老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百字作文这种教学方法 , 让日常写作真正落到实处 。
中国教师报:两位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您的写作一开始就与教育相关吗?
吴勇:能真正称之为文章的“写作”是1992年春天 , 我在苏北一所乡村小学当语文教师 , 学校要提供一篇文稿作为县教学“五认真”专题研讨会的交流材料 , 校长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任务“压”在教龄还不足一年的我身上 。 凭着有限的教学经验和师范学校3年的专业修炼 , 苦熬了几个通宵 , 我终于完成了教育生涯中第一篇“论文”《教师备课“真”“实”谈》 。 几经修改 , 这篇文章成为那次研讨会上屈指可数的交流发言之一 , 并发表在当年7月的《江苏教育》上 。 这篇文章带来的荣誉和自信 , 成为我踏上教育写作之路的最初动力 。 在以后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 , 我的写作一直围绕语文教育教学 , 特别是写作教学 , 须臾不离 。
何捷:我的第一篇文章从“伪论文”开始 。 18岁时 , 我进入教师这个职业 , 8月24日报到 , 9月就遇到学校征集年会论文 , 清晰记得当年的主题是“如何评课” 。 6月我刚从师范毕业 , 正好《教育学》教材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评课的 , 于是拿起小学生作文纸 , 靠着在师范学校练就的书法硬功夫 , 辛辛苦苦抄写了10余页 。 处女作并不“纯洁” , 也没有获奖 , 没有保存 , 付之一炬 。
我出版的第一套书叫《作文真经》 , 是给学生讲述写作文的趣味故事 。 这套书的创意来自名著《西游记》 , 选取了其中的人物形象 , 融入了写作教学的知识点 , 配合有趣的故事写成 。 这套书在出版当年就成为福建省畅销图书 , 一直到今天仍不断重印、再版 , 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读过、爱过 。
中国教师报:现在市面上关于“学生写作”的书很多 , 但直接指导教师写作的书相对比较少 , 在两位老师看来 , 学生写作与教师写作有什么不同?不擅长写作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写作吗?
吴勇:学生写作与教师写作本质上是一样的 , 都是为了表达交流 , 都属于“情动而辞发” 。 但如果放置到“教育”的范畴来看 , 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写作”是一种学习活动 , 是一项目标任务 , 无论写作之前是否存在动机 , 但都是在“作文” , 其成果是“习作” , 属于“训练体” 。 而“教师写作”则是一种自觉和自发的表达与交流 , 无论是教育叙事还是教育随笔或教学论述 , 每次写作都是在“创作” , 每篇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作品” , 每篇“作品”都充满着理性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学主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