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一位大师?5学者热议!( 三 )


▲赵庆年
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确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 难以适应经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需要 。 之所以如此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 , 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时间本来就短 , 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 , 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仍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
其次 , 改革开放以来 , 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先将规模弄上去 , 然后再提升质量”的发展理念下得到快速发展 。 正是这一急功近利的行为 , 导致博士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没有与规模同步增长 。
再次 ,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评价的导引下 , 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大量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了科研上 , 尤其是那些短期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上 。
由于导师以产品、服务、论文为中心 , 研究生也只能围着其“打转转” , 因此才出现了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一怪象 。 如此 , 怎么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
最后 , 博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毕业要求不高、把关不严的情况 。
问题三
目前 ,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 , 但博士生培养在资源投入方面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 例如较低的师生比 。 您觉得为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 ,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周光礼
提高质量未来将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核心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我们事实上是在向管理要质量 , 所有博士教育改革几乎都集中在管理领域 , 比如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的匿名博士论文抽检平台 , 通过匿名方式找三个评审专家 , 只要有一人不认可博士论文 , 就彻底否定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 也彻底否定了答辩专家的专业性鉴定 。 为迎合相关主管部门 , 高校又出台了严格的奖惩条例 。
如今 , 我们要从向管理要质量转变为向培养要质量 。 在这一过程中 , 教育督导部门要相信我们的导师、相信同行专家和高校;切忌用简单粗暴的问责性评估方式 , 否定博士生育人的全过程 , 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 也容易“天怒人怨” 。
▲包水梅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大 , 越来越多在知识储备、方法训练以及对学术研究认识等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群体进入博士生队伍 , 他们需要在作为学科基础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能力、品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教育和训练 。
另外 , 知识经济时代 ,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 要使博士生更迅速、高效地掌握新知识 , 必须首先对知识加以选择和有效组织 。
因此 , 新时期需要将导师指导与学生自由探究、规范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 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 , 适应大规模博士生的培养 。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 , 高校需要理性看待论文撰写和发表对于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重要意义 , 而不是盲目取消对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 。
▲赵庆年
首先 , 要严格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 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
学术型人才培养坚持以理论问题为导向 , 由培养单位利用实验室或研究室独立进行 , 要依据知识生产模式变化趋势 , 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 专业型人才培养则要坚持实践问题为导向 , 由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 。
其次 , 要加大培养条件建设力度 , 包括实验室、研究室和数据库建设 , 严格控制师生比 。
第三 , 要让博士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回归到学术的轨道上来 , 而不是产品、服务和论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