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李希贵:从教学到学习( 二 )


过去 , 十一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史传单元——小说中的侠义人物”时 , 是围绕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来确定教学目标的 。 教学目标包含甚广 , 从知识与能力到过程与方法 , 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能够关注到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很不容易 。
但是 , 这样的教学目标写在备课本上 , 教师不能感觉到可操作性 , 更不能和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一一对应 。 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大脑里 , 学生却浑然不知 。 更何况 , 由于教师表达所产生的歧义 , 学生很难得到明确的学习目标 。 因此 , 我们希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明确同一个目标 , 而这个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
以史传单元中侠义人物的教学为例 , 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 可以这样来分解教学目标:第一 , 选出6个侠义人物 , 用关键词从3个方面概括出每个人的主要特征并进行比较 , 分别说出他们之间的一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第二 , 结合材料 , 立足于历史与现实 , 从3个维度对侠义人物作出评价;第三 , 说出侠义文化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面影响的3个方面 。 学生拿到这样的目标 , 就可以实际操作、不断进阶了 。
03
设计学习任务
过去 , 我们的课堂学习任务太零散 , 低阶的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来设计学习任务的 。 比如 ,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 , 教师要么让学生每天阅读50页《红楼梦》并做笔记 , 要么让学生画出《西游记》的取经路线图 。 这是在从知识的最低层级设计学习目标 。 尽管这样的课程搞得花里胡哨 , 看上去生动活泼 , 但是学生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 。
1997年 ,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 , 即“DOK”理论 , 包含了一整套如何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学业成就评价的程序、方法和具体技术 。 “DOK”理论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成4个层级 , 研究者根据不同层级的思维要求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活动、任务和问题 , 使教育实践者能够设计有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任务、活动和问题 。 其中第一和第二层级分别是 “回忆和重现”“技能和概念” , 第三和第四层级分别是“策略性思考和推理”“拓展性思考” 。
一个真正好的学习任务应该根据4个层级中的第三层级甚至第四层级来设计 , 即从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层面来设计 。 这样的设计会在两个维度上实现突破:一方面 , 认知的复杂性上升到了第三或第四层级;另一方面 , 一旦任务的复杂性到了第三层级 , 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大大提高 , 这样就可以从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 。
【目标|李希贵:从教学到学习】比如 , 教学《平凡的世界》 ,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品中某个角色来讲述后续的故事 。 这种情况下 , 后面的故事该怎么续写?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学生不把原著读完、读透 , 不把来龙去脉弄清楚 , 就不能续写后面的故事 。
再如 , 让学生组建“我的魏晋朋友圈” , 说出最喜欢魏晋时代的哪些事 , 喜欢和谁做朋友 , 为什么 。 学生必须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才华全弄清楚 , 才能说明白为什么 。
又如 , 我校语文教师交给学生一个核心任务:选择一个小说中的侠客人物 , 并协助老师装扮成他的样子 。 这个任务包括好多子任务:
1.用准确的词语概括5位侠客的个性特征;
2.指出5位侠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至少写出三个你放弃的人物;
4.写一封信来说服老师同意装扮;
5.写一段人物出场的造型描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