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只有它,才能干掉“学区房”……


大学|只有它,才能干掉“学区房”……

文|刘晓博
最近几天 , 北京西城区、东城区“小学派位”中出现的新变局 ,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大学|只有它,才能干掉“学区房”……】这个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新老划断的方式 , 让学位和住房之间的“强挂钩”有所松动 。 你花天价买了学区房 , 孩子未必能一定入读 。
甚至有媒体宣称:学区房的概念就此消失了 , 花高价追学区房的人 , 很多被套牢了!

真的如此吗?其实未必 。

从目前情况看 , 北京只是采取了大学区制 , 住房跟名校之间的关联关系还在 , 只是确定程度下降了 。
所谓“大学区” , 是把几个小学或几个初中绑定在一起 , 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区域 。 在这个区域买房、租房的家庭 , 其孩子可以申请在这个大学区内上学 。 一般来说 , 一个大学区里可能有1到2个好学校 , 还有2到3个普通学校 。
这时候 , 谁家的孩子可以入读好学校 , 就要看积分 。 计算积分的办法 , 各地不完全一样 。 一般来说 , 户口迁入这个城市、这个区域越早 , 积分越高;在区域内购买房子或者租房子越早 , 积分越高 。 此外 , 还看父母的社保年限 , 房子是“父母房”还是“四老房”(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房子) , 房子是住宅、城中村、公寓、军产房还是小产权房等 。
只有积分低的孩子 , 才会被调剂到差的学校 , 甚至调剂到“隔壁大学区”的某个学校 。 如果你在这个片区没有买房子 , 几乎可以肯定 , 你的孩子无法入读“大学区”内的名校的 。

所以严格地说 , 北京的“学区房新政” , 只让部分人处于不确定之中 , 而没有动摇学区房的根基 。
在“大学区”制度下 , 还是会有一些学区内 , 好学校比较多 , 甚至全部是好学校 , 学区房的高房价效应仍然会存在 。
要想让“学区房”的概念彻底走入历史 , 只有一个办法:真正均分义务教育资源 , 在“小学+初中”阶段放弃“名校情结”(废除重点、非重点) , 推行比较彻底的教师轮岗制度 。
在这方面 , 日本和韩国都有比较成功的尝试 。
根据公开资料 , 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老师的“定期流动制”建立于二战后 , 到1960年代初基本完善 , 并—直沿用至今 。
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教师的身份确定为地方政府公务员 , 教师的定期流动属于公务员“人事流动”的范畴 。
2、一般来说 , 一名教师每隔6年左右就要换一所学校;一个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人 , 可能先后会在7所学校任教 。 任何老师都有轮换到农村教学的机会 , 越是偏远的地方晋升越快 。
3、日本教师流动一般以就近为主 , 绝大多数是在同一个城市、街区之间流动 。 跨县一级(相当于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域间流动比例较小 。
4、教师待遇不会因为工作地点不同而有差异 , 只能随着工作年限、晋升而增长 。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 日本还从上世纪70年代确定了中小学的“建设标准” , 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按照同一标准建设 , 避免出现豪华学校 。 也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出现“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 。
日本还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读 , 不看房产证 , 不区分买房还是租房 。
这样 , 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跟“住房”挂钩 , 避免了出现学区房、学位房等概念 。
韩国也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教师轮岗制度 , 主要在初中和高中实施 , 目的是为了遏制优质师资向特定地区和学校聚集 , 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师资队伍水平的差距 ,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