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韩国和日本如何管理补习班( 二 )


当年大热的日剧《龙樱》(又名《东大特训班》)虽然是一部很热血的励志燃剧 , 但也侧面反映出真实的应试教育氛围和当时日本全社会对“名校”的崇拜 。 因此这部剧中 , 樱木老师的很多略显偏激的名言 , 直到今天还时常被引用 , 也几乎能让任何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中国观众找到共鸣 。
“考试权利是现在日本仅存的唯一平等 , 至少它不看钱、不看脸、不看背景 。 无论你是谁 , 你都可以通过这一次机会 , 进行一次阶层的跃升 ,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 , 可能是唯一一次 。 ”
“这个社会的规则就是由那些读了名校赢得了名声和财富的人制定的 , 如果你想改变人生、改变社会 , 那就必须从挑战这个规则开始 。 ”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推行义务教育 , 在分数决定学校的模式下 , 为了应试 , 高强度的填鸭式教育成为主流 。 不过 , 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逐步暴露 , 年轻人都成为了“做题机器” , 而不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 。 于是 , 上个世纪80年代 , 日本开始推行宽松教育 。
但宽松教育之下 , 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开始“躺平” , 尤其是当他们目睹勤劳的父亲也失业 , 大量年轻人不愿奋斗 , 陷入“学习又能如何”的颓废想法中 。
于是 , 2008年开始 , 日本又开始脱离宽松教育 。 通过进行新教改 , 日本学校开始增加授课时间 , 高度重视数理化、英语和编程教育 , 同时还对高等学校的招考进行了改革 , 不再 “一考定生死” , 也不再只有一座“独木桥” , 形成了考试方法多样化、评价尺度多元化的大学招生制度 。 而这一切改变 , 被认为都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
于是 , 在《龙樱2》中 , 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于《龙樱》的名言:
“如果你们不学习 , 没有任何疑问和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 只是遵守着制度一味地工作 , 那么一辈子只能做牛马 , 而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 ”
“分数、考学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 人才是 。 ”
此外 , 日本也通过一系列法规规范“学习塾”的经营 , 如不得误导宣传、从业者资格需严格调查等 。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 , 最近5年来 , 日本“学习塾”产业的机构数据、从业人数和总营业额已经趋于平稳 。

教育|韩国和日本如何管理补习班
文章图片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采访人员 肖翊
教育焦虑“全球共此凉热” , “中国方案”如何破题?
“跟国际上比较起来 , 中国的教育权力相对集中 , 这就很难提供满足多样性需求的条件和资源 。 我的基本看法是政府提供均质、多样性的保障 , 同时开发建设多样性的教育资源 , 针对不同的家庭满足不同的需求 。 关键在于要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
储朝晖透露 , 在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 , 专家们在2005年到2010年对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进行了反复比较和研究 。
“韩国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努力 , 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韩国的补习教育一直很强大 。 但是 , 日本就解决得更好 ,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补习班的盛行 , 欧美国家很少有‘提分’培训 , 而更多是兴趣培养 。 ”储朝晖说 。
储朝晖认为 ,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核心只有一个 , 谁要掌握这个权力 。 “是中国的高考更公平 , 还是世界各国高校‘招考分离’的录取模式更公平?”他说 。
“招考分离”是指进行统一考试 , 但将招生的权力放到各个高校 , 不进行一分一级的排名 , 这种观点在国内也讨论过多年 , 但主要阻力来自这样的观点:高考虽然不完美 , 但还是相对公平 。 如果高校自主招生 , 可能加剧“寒门难出贵子”“县城再无清北” , 还有可能滋生腐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