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师职称评聘应当实行考核晋级制,不要让优秀教师再“等指标”了


教师|教师职称评聘应当实行考核晋级制,不要让优秀教师再“等指标”了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 教育教学是个“技术活” , 教师职称的内涵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下 , 外延是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彰显 。
和社会上其他任何“技术活”一样 , 技术的熟练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也不例外 。 因此 , 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规定了相应的年限 , 比如 , 从二级教师晋升一级教师至少要4年 , 从一级教师到高级教师和从高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都至少需要5年 。
当然 , 我们也应当承认 , 山有高低 , 土有厚薄 , 现实中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也是有快慢的 , 因此又规定 , 教师如果确有能力 , 业绩确突出也可破格晋升 。
现在教师职称的焦点问题不是能力问题、业绩问题 , 而是指标问题 。 无论教师能力有多高 , 业绩有多突出 , 都要先排好队 , 按指标多少来从前向后依次掐取 。 所以 , 教师的职称评聘 , 也就从对教师能力和业绩的考核 , 转化成了教师之间能力和业绩的排名 , 让本是一个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异化成了与他人比较的过程 。 所以 , 很多单位和地方的教师不是评职称 , 而是“等指标”“争指标” 。 由此 , 也造就了同事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 也因此衍生出了个别单位的不正之风甚至职称腐败 。 除此之外 , 还造成了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不平衡——有的单位教师荣誉一箩筐 , 却因没有指标只能望职称兴叹 , 有的单位教师能力平平 , 连个县优质课都没有讲过 , 却评聘上了高级职称 。
所以 , 化解教师职称矛盾的关键在于祛除“指标制” , 而非在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 。
比如 , 有地方的职称评聘标准中 , 教龄占的比重大 , 时间长了造成了论资排辈 , 年轻教师有意见 , 于是新上任领导就想出了降低教龄比重的办法 , 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 但“苹果”就是那几个 , 年轻教师评上了 , 老教师就落下了 , 老教师当然就又意见纷纷;
有的地方 , 原来是以乡镇和县(区)直学校为单位下发指标 , 后来改革成全县(区)统一评聘 , 并宣称说这样更加公平合理 , 可以激发全县(区)教师的积极性 。 而实际上 , 城镇之间、不同乡镇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是不均衡的 , 而且这个不均衡是无法人为调配的 , 因而这种做法就会让偏远、薄弱乡镇学校教师从此放弃职称!
所以 , 不祛除“指标制” , 只调整指标分配办法或评聘标准 , 不过是一种朝三暮四的游戏 , 不会从根本上化解教师职称的难题 。
有的教师说 , 按教龄最合理 , 到了一定年限就自然晋升 。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龄成正比 , 但并非所有教师都会如此 。 因此 , 完全以教龄作为职称晋升依据太过理想化 , 也失去了以职称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初心 , 会让个别教师得过且过混日子 。
有的教师说 , 那干脆取消职称好了 , 这种说法更不切合实际 。 任何一种工作 , 都需要对人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 。 教师职业也一样 , 取消职称可以 , 但对教师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却总是少不了的 。 因此 , 取消了旧的职称 , 也会来一个新的“称职”来替代 。
平湖一柱认为 , 化解教师职称晋升难这个“结”的唯一办法 , 就是回归教师职称的初心——对教师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 。
现在 , 国家对各级职称教师的岗位任职条件都有明确的条件标准 , 一名教师 , 只要考核合格 , 达到了某个职称岗位的任职条件 , 就该“自然晋级” , 而非是再“等指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