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二就被抢光光,这所大学给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啥启示?|人才那些事儿 | 人才培养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 大二就被抢光光,这所大学给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啥启示?|人才那些事儿 | 人才培养
文章插图
一线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年轻人不愿来,中国未来的工匠在哪里?如何做好职业教育,为汽车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在职业教育领域,有这么一所有农场、有“军营”、有车间的大学,学生在二年级就被车企抢光光,号称“优秀汽车班组长的摇篮”。近日,《中国汽车报》采访人员采访了这所大学的负责人——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袁礼斌,他同时也是湘潭理工学院校长。从办校实践出发,袁礼斌谈了自己对于汽车职业教育的看法。
| 大二就被抢光光,这所大学给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啥启示?|人才那些事儿 | 人才培养
文章插图
汽车人才培养存在三大问题
基于丰富的办学实践和对汽车产业的洞察,袁礼斌指出,眼下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三。
从学生角度看,年轻人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认为“靠干活儿挣钱”是低人一等,很多学校没有纠正学生这种思想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从学校角度来说,定位不清。袁礼斌指出,现在各车企最紧缺的是三个层面的汽车人才:一是基础人才,即生产一线的优秀班组长;二是能够带动岗位创新和改造改进的技术工程师;三是高端研发人才,虽然这类人才总体数量不大,但能深刻影响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三种人才的思维方式、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完全不同,不少学校做起教育热火朝天,但冷静下来,却说不清培养的是哪类人才。
从师资队伍方面来看,现在的高校变成了相对封闭的“象牙塔”,教师忙于写论文、搞课题,很少并且也不愿与企业对接,必然不了解产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袁礼斌特别提到,国内的汽车类教育师资队伍,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需要尽快调整。一方面,教育理念有偏差,单纯将考试当成教育,把学生困到试卷上,把教师困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考评标准单一,看重科研能力而非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产教融合的主角,而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先生’。”他说。
职业教育贵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 大二就被抢光光,这所大学给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啥启示?|人才那些事儿 | 人才培养
文章插图
据介绍,创办于2012年的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吉利控股集团投资创建,以培养汽车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而湘潭理工学院是2020年由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学校,汽车类学科专业也是学校的一个发展重点。两所学校差异化定位,都专注于为汽车行业培养人才。
袁礼斌表示,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正是为了能够推动改善和解决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上述三大问题。他回忆,当时最纠结的问题就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什么才是汽车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为此,袁礼斌走访了大量企业进行座谈调研,企业一致表示,需要能吃苦、遵守纪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于是,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即潜心培养生产一线班组长;8年后,湘潭理工学院的汽车类专业则定位为培养汽车工程师。
在教师队伍打造上,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提倡产教融合。在袁礼斌看来,产教融合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通常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第二个层次是系部主任经常与企业技术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等中层管理人员有交流,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的趋势变化,进而随之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简单了,国内80%以上的高校做不到”;第三个层次是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有经常性的深入交流,“教师去企业车间就像回家一样”,这能对人才培养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