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化|杨东平:只要择校存在,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

本刊采访人员/杜玮
7月24日 , “双减”政策落地 , 力度前所未有 。 校外培训遭到整顿之后 , 长久难解的教育资源均衡化命题 , 也随之再度浮出水面 。 近些年 ,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 伴随着公办学校的掐尖 , 民办教育的扩张 , 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壮大 。
“双减”政策会给中国义务教育带来怎样影响 , 民办教育又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 ,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 。

均衡化|杨东平:只要择校存在,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
文章图片
杨东平 。 图/中新
择校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校外培训机构 , 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规范和整治教培产业能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
杨东平:内地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到今天 , 其规模和功能已远远超越了培训机构本应有的面貌 , 这样的样态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 。 近些年 , 由于资本加持 , 国内的校外培训机构力量已超过很多学校自身 , 体量也越来越大 , 疯狂逐利 。 本来作为学校教育衍生的教育活动 , 最后反噬、绑架学校教育 。 政府要下很大决心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
但正常的课外培训从来都有必要 , 其包括两个功能:一者是补差 , 一者是陪伴 。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 , 并不指望其学到什么 , 只是希望有人陪他写作业 , 到家长下班时再将其接走 。 在台湾 , 补差又被称为补救教育 , 是政府行为 。 老师首先甄别每个班有几个后进生需要补课 。 每周有两到三个下午 , 学校会在日常授课老师以外 , 安排专门老师对这些学生补习 。 付给老师的酬劳也有专门的教育经费支出 。
把培训机构全部消灭了以后 , 是不是家长们的焦虑就消除了?其实 , 家长的焦虑是由择校而引起 , 培训机构只不过放大了焦虑 。 只要择校存在 , 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 。 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后 , 问题就回到公办学校自身 。 能不能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公平招生 , 这才是关键 , 做不到的话家长照样焦虑 。
在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 , 义务教育阶段都没有所谓的名校 , 这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 。 义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视同仁的教育 。 没有择校的需求 , 就没有课外培训 。 把公办学校做均衡了 , 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位 , 公办资源不均衡 , 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所有症结所在 。
中国新闻周刊:多年以来 , 国内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症结是什么?
杨东平:自上世纪50年代 , 中国就开始施行重点学校制度 , 公办学校系统形成了一批重点学校 。 这些重点校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就变得不合法 , 但变相的重点学校始终存在 , 某种意义上 , 还在不断壮大 。 从当地政府来讲 , 也希望有几所拿得出手的像样的学校 。
从另一个维度来讲 , 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子女在这样的重点学校上学 , 这本质上是一种特权教育 。 国内有着等级化的学校制度 , 学生家庭背景和学校等级非常相关 。 利益阶层愿意保持这一制度 。
中国新闻周刊: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方式和路径是什么?
杨东平:首先是就近入学 , 这肯定是均衡学生资源最关键的措施 。 近些年 , 小升初的秩序已大幅改善 , 但择校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
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 , 招生应更加公开透明 , 保证公平公正 。 只要存在点招 , 实际上就是对义务教育的亵渎 。
除了生源 , 还有经费问题 。 从公共教育拨款来看 , 每所学校都享有生均拨款 , 这是平等的 。 但实际上 , 各个学校还可以另外获得一部分拨款叫专项建设经费 , 经费来源可以是教育部 , 也可以是各市区 。 专项经费的数额往往是很大的 , 甚至远远超过生均拨款 。 在教育经费配置上 , 我们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 。 在美国和韩国 , 如果想要申请经费创办一所创新学校 , 一个原则是 , 经费将优先用于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 。 依照教育公平理念 , 资源应向那些最薄弱学校倾斜 。 在国内 , 很多时候是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 , 锦上添花 , 重点学校就会越做越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