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期末“划重点”要没了!高校都在尝试这项改革,已成趋势?( 二 )


他补充谈道 , 修订教学大纲一定要贯彻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系统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 修订前 , 要认真梳理课程目标及内涵 , 明确课程对毕业生培养要求的主要支撑点 , 以实现培养要求为主线确定大纲修订的框架、层次与内容 。 修订中 , 要注重教学目的、内容、安排、考核、评价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对应性和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支撑性 , 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合理性和先进性 , 体现考核环节对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能力、素质培养效果的公平性与可信性 。 修订后 , 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审核与评价 , 并关注大纲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效果 , 推进持续改进 。
03
不划重点 , 成绩会下降吗?
管理严起来了 , 学生忙起来了 , 但同时也有人担心 , 教考分离会不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 进而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关于这个问题 , 苗峰认为 , 学生对教考分离期末考试难易度的感受 , 与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和教学实施情况密切相关 。 如果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内涵支撑 , 教考分离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仅流于形式 , 教师就容易陷入对学生期末成绩担心的纠结中 。
“比如有些课程 , 如果课程目标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 教师教学以教为主 , 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为主 , 改变的只是期末考试的命题方式与试题内容 , 并且未作必要的检验 , 一定会出现学生考核成绩不同程度下降的现象 , 这种现象在实施教考分离初期也并不少见 。 当然也有许多课程 , 积极落实学生中心理念 ,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 , 以教考分离为主线开展考试方法改革 ,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作业、测验、讨论、交流与总结等环节 , 注重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理解与应用水平的提高 , 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严格要求、及时反馈 , 那么期末教考分离考试成绩与成绩分布就会基本保持正常 。 ”
他以主讲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为例 , 在2017、2018级学生中实施“四结合”教学模式(2018年起本课程实施的新教学模式) , 执行“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 学生、任课教师、校外第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方案 , 期末终结性考试即采用外校第三方命题的教考分离考试 , 也进行了主讲教师命题的课程结课考试 。
对考核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比较发现 , 教考分离卷面成绩平均值在74~78分之间 , 与结课考试的卷面平均值范围一致(2018级结课考试卷面平均成绩77.3分) 。 并且经过调查 , 学生对期末教考分离的满意度超过95% , 92%的学生表示因课后付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增强了获得感 , 超过90%的学生表示对本课程“有兴趣” , 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超过80% , 学生评教结果超过90分 。
04
收获:教考分离要服务于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截至目前 , 苗峰及其教学团队所讲授的4门课程已完成了两轮教考分离实践 。 实践的初衷是检验专业课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学与培养成效 , 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是否更加贴近学科与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因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 由于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不多 , 所以课程采用完全由校外教学团队(外校同行和企业专家组成)命题的第三方主导的教考分离模式 , 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可靠性 。
他坦陈 , 决定实施教考分离时心情很忐忑 , 担心因与预期效果不符而带来负面影响 。 不过两轮实践结果显示 , 学生满意、考核成绩合理、效果好于预期、学生的认可度和课程目标达成度第二轮较第一轮均有提升 , 说明在专业课程群中实施有意义的教考分离模式值得尝试 , 也有应用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