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 提倡学生读书 , 教师不仅仅要言传 , 更要身教 , 教师自己也要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
关于读书 , 宋代黄山谷有一句话 ,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 对镜觉面目可憎 , 向人亦语言无味” 。 作为语文老师 , 一方面为了不以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状态面对学生;另一方面 , 又因为不断倡导读书 , 不能只说不做 , 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榜样 。 所以 , 这些年来 , 我持续不断地读了一些书 。
以经典观照现实
有哪些书对我有比较大的影响呢?可以大致列出一些书籍 。
第一本便是《吾国教育病理》 , 教育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 常常令人困惑不已 。 哪些是真问题 , 哪些是伪问题 , 如何甄别 , 如何研究 , 如何解决 。 社会学家郑也夫的这本著作 , 从历史和世界的视角给我许多启发 , 其中诸如“学历军备竞赛”等论述 , 可以说是振聋发聩 。 读了这本书 , 原来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忽然发现是错误的 。 于是 , 在面对诸多问题时 , 心理上更小心、敏锐起来了 。
还有两本台湾学者的著作《学校在窗外》《移动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 。 在一个环境待久了 , 容易对环境中的一切习以为常 , 熟视无睹 , 甚至认定“存在即合理” 。 为了克服这种思想惰性 , 就要找不同的书来看 。 作为体制内教师 , 我愿意关注一些体制外的教育著作 , 看看体制外的人如何做教育 , 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这些年来 , 关于教育、关于语文教育的各种方案、口号层出不穷 , 令人眼花缭乱 。 跟风 , 短时间内可能会风光无限 , 但长久看来 , 必定会现出原形 , 因此还是要回归根本 。 《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和《名家谈语文学习》这两本关于语文教育的书籍所谈仍是多读、多背、多写、多思而已 。 这样的书 , 让我更坚定了扎扎实实做好语文教育的方向和决心 。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尘 , 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 ”这样诗意的话 , 我不会说 , 但是在读《巨流河》《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这几本个人历史时 , 完全能够感觉到这句话的存在 。 通过个人的历史看大历史变化下的沧海桑田 , 就不再是抽象的种种概念和结论 , 而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 努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忍地活下去 , 活得更好 。 每每我遇到人生的艰难时刻 , 总会想到这几本书 , 便会生出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勇气 。
还有一本就是《论语》 , 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著作 。 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 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 ”每次读《论语》 , 都会让我想到这样的话语 。 20余年来 , 读过上百种有关《论语》的注本 , 开始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我把它当成一部人文的百科全书 , 当成是教育的“宝典”来读 , 阅读经典 , 观照现实 , 读出了许多自己的感受 。
当然 , 这20年来肯定不止这些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凡有所学 , 皆成性格” 。 作为一线教师 , 我愿意不断读下去 , 读下去 。
之所以能持续不断读下去 , 完全在于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和培养的读书兴趣 。 有一个我亲历的小故事 , 可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 。 一次 , 参与一个义工活动 , 我与一个教别人练太极拳的师傅聊天 。 我问他“练拳很辛苦吧” , 他说“不辛苦” 。 然后他接着纠正我 , 不是“练拳” , 而是“耍拳” , 所以不辛苦 。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 “练”可能会苦 , 但“耍”怎么会苦呢?这些年读书 , 我一直都没有很强的功利思想 , 更多的是喜欢 , 是“耍”起来的状态 , 而这种“耍”正是一种浓厚的兴趣使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