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备考的作文 中考备考作文复习指导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都至关重要 , 那么如何进行中考作文复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备考作文复习指导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作文写作复习指导
一、西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 , 乃一篇之警策 。”这充分说明了开头的重要性 。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 , 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 。
1.运用题记 , 总括中心 。题记可以拉近话题与内容之间的距离 , 表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独到看法 , 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可引用经典诗词名言 , 也可将文中最能体现中心的语句提出来运用 。
2.开门见山 , 简洁明了 。这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 , 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 , 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如朱自清的《背影》 。
3.设置悬念 , 引起下文 。设置悬念 , 或用设问、疑问破题 , 引起叙述或议论 。
4.描写环境 , 渲染氛围 。描写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 ,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 。
5.言语入手 , 先声夺人 。开篇先用语言或心理活动等起笔 , 然后再写人物及事件 。
二、结尾同样重要 。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 ,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1.顺序发展 , 自然收束 。不论采用哪种文体写作 , 在将内容表达完之后 , 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 。
2.首尾呼应 , 浑然一体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 。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 , 能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
3.总结点题 , 深化中心 。在文章结束时 , 运用简洁的语言 , 将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大部分文章都用这种方式 。
4.抒情议论 , 引起共鸣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 , 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 , 激起阅卷老师情感的波澜 , 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鲁迅的《故乡》 。
5.提出问题 , 引人深思 。结尾时 , 就全文内容提出问题 , 一般运用反问句或疑问句 , 引人深思 。
中考备考作文复习经验交流
一、梳理出一个清晰完整的作文概念
梳理完整的作文概念 , 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作文的来源 , 二是作文的语言表达 , 第三是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

作文来源于生活 , 是个人对生活的叙述、描写和评价 。初学写作 , 要具备两种基本的要素 , 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 。一是获得一篇文章的素材 , 它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获得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 , 它使文章的内容难以显现 。缺乏任何一种能力 , 都难以写成一篇文章 。在作文复习的时候 , 我们必须清楚作文构成的这两个因素:在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上下功夫 , 将有助于获得写作的灵感 。如果我们心中装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 无论什么样的题目 , 都能应对自如;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 学习优秀文章的表达方法 , 感知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技巧 , 将帮助我们把心中想写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 , 让别人知道我的意思 。下面我将对这两点作些说明 。
(一) 作文来自于生活 , 离开生活的土壤 , 就失去了生气 。
很多同学常常对作文写些什么感到极大的困惑 , 提起笔来不知如何开头 , 即便勉强开了个头 , 也不知下文如何展开 , 深感文思枯涩 , 难于成篇 , 这主要是心中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 只有这样 , 才能获得生活的内容 ,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自己生活的经历和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比如北京市2003年的中考题目:以“喝彩”为话题 ,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如果我们心中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素材积累 , 随便选择一个角度 , 都能写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例如2003年“为友谊喝彩”、“为秋天喝彩”“为奉献喝彩”、“为宽容喝彩”等等;又比如我省2004年的考题以“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 同样可以就生活中你最熟悉的内容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 比如“春天真好”、“有家真好”、 “信任真好” 、“拼搏真好”等等;又比如2005年“翻过那座山”、“开端”、“留下”等题目和话题;2006年我省“打开 ”为题和以“早”为话题等等都是一些较好的题目 。可近要写好一篇作文 , 首先就是要留心生活 , 注意观察和感受 , 加上平时多看书和思考 , 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也绝非难事 。随着语文中考的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 考试越来越宽松 , 考试的话题越来越和我们亲近 。教育部在有关中考改革的文件里已经明确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 , 要淡化文体要求 ,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这是告诉我们 , 只要我们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有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 我们就一定有话可说 , 就能在考试中写出一篇优秀作文 。为此 , 我们要认真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 , 做生活的有心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