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被误解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可以怎么做?( 二 )


“倒着向前走”的模式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检视大学的校友工作 。 近年来随着大学资助结构的改变 , 政府投入的逐步减少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共同面对的挑战 。 因此 , 校友关系及其捐赠成为当代大学不容忽视一个重要领域 。 但是 , 学生毕业后是否捐助母校其实和他们是否富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 富有的校友对母校一毛不拔、不太富有的校友却有求必应 , 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 。 很多大学通过调查发现 , 忠诚的校友不一定富有 , 但他们却一定是那些在校期间感受到母校关爱的学生 。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 大学可以将校友捐赠作为目的 , 但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却不是学校的发展部门能左右的 。 学生事务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对于母校的忠诚和捐赠 。
这点道理哥伦比亚大学花了很长时间才悟出 , 而且是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 。 哥大以前是曼哈顿最大的地主之一 , 富可敌国 , 多年来一直不愿意向校友募捐 , 也未将学校的发展和校友的贡献放在一起加以考虑 。 学校对学生宿舍生活不感兴趣 , 校园里餐饮与社交设施欠缺 , 学生在校生活除了上课、学习之外乏善可陈 。 结果是 , 本科生在完成学业后对校园没有感情 , 校友和母校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 , 历届学生回馈母校的比例在常青藤大学中叨陪末座 。
直到1990年代哥大才开始转变思路 。 当他们将培养“知恩图报”的校友作为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 , 并以此倒推 , 重新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学机构 。 在这个过程中 , 学校认识到 , 学生在大学的经验 , 直接决定了他将来对母校的贡献 。 “知恩图报”不是天生的 , 而是学校悉心教育的结果 。 因此 , 哥大开始把大学的筹资战略、学生的就学经验、情感体验以及未来校友的忠诚这几件事情放到一起去做 , 把回馈母校当作一种文化来培养 。
以此为目标 , 哥大设计了一个跨度为14年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见下图) , 包括本科四年学习和毕业后十年工作 。 这样 , 学生事务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管理单位 , 而是一个担负着和学校其他部门一起营造大学生本科经验的重任的必不可少的管理单位 。 每年录取完毕 , 学校的招生办、校友会、本科生院、学生事务办公室等各个部门一起组织迎新 。 进校以后学生在与教授和同学的交往中形成学术经验 , 与室友交往中形成宿舍经验 , 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形成组织领导经验 , 与职场中的校友交往得到职业方面的经验和指导 。 毕业以后 , 校友会成为毕业生与母校联系的纽带 , 帮助他们在职场上发展、成功;而毕业生则通过校友会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有钱出钱 , 有力出力 。

大学|被误解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可以怎么做?
文章图片

在短短不到 20年的时间里 , 哥大在美国大学的排名已经从第十名以外跃升至2010年的第四名 。 这个成就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因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US News& World Report)的排名主要看本科教育 , 而哥大的提升学生事务的管理水平自然功不可没 。 在这里 , 学生事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 , 而是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和声誉 。
“倒着向前走”模式的一个关键词是规划 。 大学发展战略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长远发展规划 , 而学生事务规划则是这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做规划并不难 , 难的是真正地改变思路 , 设计出以实现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 以图书馆为例 , 以前我们以为图书馆是看书借书的地方 , 其实不然 , 今天的图书馆是学生的社交重地、小组作业的必备场所;而社交和小组作业所培养的是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才能 。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设计图书馆的功能 , 我们便不得不改变以前图书馆的一些功能 , 并相应增添新的功能 。 曾经有一位国内名牌大学的校长看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图书馆以后说∶“我没有想到 , 香港这么小的地方 , 居然可以把图书馆办成这样 。 我们是国内一流的大学 , 但我们的图书馆直到今天借书都不方便 , 别说在图书馆里讨论问题、结交合作伙伴了 。 ”按照香港城市大学的思路来设计图书馆的功能 , 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之间的鸿沟就消失了 。 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大学需要关注的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