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华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教学科研并重、传承育人初心( 二 )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像刘老师一样的师者 。 ”华理青年教师、特聘研究员练成曾因一场讲座与刘洪来结缘 , 从大三至攻读博士 , 一路成长都得其悉心栽培 。 留校任教后 , 他又在刘洪来的指导下 , 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蜕变 。 “刘老师的指引和点拨 , 让我不仅很快站稳了讲台 , 还找到了可以深耕的学术方向 。 ”目前 , 练成承担了刘洪来“物理化学”课程的B角 , 以及“电化学原理和储能技术”的全英文授课任务 , 并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 , 获得了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以及“博新计划”等人才称号 。
团队甘为人梯 , 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殷天翔获得了全国物理化学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沙风获得上海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刚洪泽现已独当一面 , 成为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田振芬成长为了教学型副教授……团队的优良传统在传承 。
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科研与教学一起抓 , 两个拳头都要硬” , 已是团队根深蒂固的观念 。
徐首红说 , 刘洪来十分鼓励教师们从事科研工作 。 而她自己在坚持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 人也更自信了 。 原来觉得在课堂上讲抽象的化学式有点枯燥难懂 , 但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后 , 再在课堂上讲化学式时 , 她就自然而然地将香水研发的案例引入课堂 , 能够生动地将概念介绍给学生了 。 “科研和教学是互惠的过程 , 如果不搞科研 , 知识更新慢 , 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
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 , 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 , 实现学研互动 。 例如 , 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 , 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 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活动及毕业环节课题 , 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

团队|华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教学科研并重、传承育人初心
文章图片

科研指导(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重教学”以固其本 , “强科研”以成其高 。 张文清介绍 , 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 , 还坚持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进行转化和移植 , 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 。 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第六版中 , 团队结合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知识 , 增加了涉及环境、材料、能源和纳米科学的实例 , 如反渗透、量子纠缠、密度泛函理论、基组、粗粒化等 。 同时 , 团队还从科研成果中提炼特色专业实验30余个 , 目前已有15个特色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
迄今 , 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 , 近5年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从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炼课题30项/年 , 接纳学生70名/年;近5年来 , 指导200余名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之道 , 唯在得人 。 得人之要 , 必广其途以储之 。 ”团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 通过校校、校地、校企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 , 开展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建设 , 全方位设计了基于两校区办学的 , 由创新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大型仪器培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业实战平台组成的“五位二体”“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体系 , 全力培植好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 。
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4年前 , 对这些问题还懵懵懂懂的程锦 , 现已是化学学院的一名硕博连读研究生 , 主攻方向为非平衡态统计热力学 , 所负责的“电化学过程模拟系统软件开发”项目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 正在申报专利1项 。 大二时 , 因为对物理化学比较感兴趣 , 他参加了刘洪来指导的“大创”项目 , 最终论文刊发于《化工学报》 , 由此打开了他的科研视野 。 他感慨道:“从实验选材到步骤设计 , 以及最后的公式推导与计算 , 真没想到刘老师会手把手地教我们 , 还在奉贤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间独立的实验室 , 同时还帮我们解决了药品采购与实验设备的问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