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之下学校需要包容性差异化发展

近日 , 上海某中学被一位家长举报 , 起因是开学后学校进行了一次“月考” 。 而举报家长的诉求是:要求学校取消“月考”和“分班” , 严格执行国家“双减”政策 。 此文一出 , 遭到了代表另一种声音的家长反对 。 两位家长的文章都写得很有水平 , 某种意义上揭示出当前“双减”中出现的矛盾 。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 , 学科培训减少、民办学校缩减 , 再加上普职分流等政策的持续推动 , 使得从前“月考”“分班”等常规操作被重新放在公平视野下审视 。
对于家长举报的学校办学问题 , 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认真调研 。 在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 , 仅凭网上一面之词是无法作出是非判断的 。 但争议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办学问题 , 还是值得关注的 。 因为在“双减”背景下 , 未来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能还会发生 。 对学校办学者来说 ,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 例如 , 今后是否还需要“考试”“测试”“检查”“练习”“训练”等教育活动 , 这类活动的量如何设定、功能如何定位?学校资源如何配置才合理?对于学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差异 , 在常规的差异化教学中 , 诸如分层、分班、分组等方式还是否适用?这里面涉及办学理念、教师素养、利益冲突以及学校评价等问题 。 所以 , 两位家长争论触及的问题 , 归根结底是“双减”背景下学校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办学定位 , 如何构建因材施教的校内育人环境 。 所以 , 更好地营造一个能够接受学生差异化发展的育人环境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
从争论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焦点在于“优生班”“重点班” 。 而对国家政策中允许“组织考试”的边界、标准、质和量 , 以及组织实施的权限等问题 , 都需要更详细的政策解释 , 以此营造积极的办学环境 。 特别是因材施教或差异化教学问题的解决 , 还需要通过大力推动学校包容性差异化发展的建设来实现 。
第一 , 实施包容性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回归教育初心 。 因为基于人性化教育尺度的差异化教学 , 分层、分班、分类、分组等 , 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方式 。 第二 , 实施包容性差异化发展其根本在于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 , 畅通理性利益诉求渠道 , 营造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 毕竟差异化教学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 , 在“两极化”与“多样化”之间寻求平衡 , 离不开具有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 离不开尊重、支持、宽容的学校文化环境 。 第三 , 推行包容性差异发展有利于建立开放的对话沟通机制 。 对立、两极不是教育的本意 , 只有为了更加包容而分层 , 分层才能被理解和接受认同;同时 , 只有为了更好的差异化发展而包容 , 孩子的多样性发展空间才是广阔的、安全的、有爱的 。 第四 , 包容性差异化发展还离不开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 , 特别是评价环境的优化 。 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如果对学校的评价只是盯着升学率 , 学生应该很难避免“月考”“分班”的命运 。 因此 , 推动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研究和改革 , 特别是以包容性差异化发展的理念推动办学评价改革 , 是“双减”政策产生积极效应的有效保证 。
“双减”政策的理想实施 , 离开了包容性差异化发展建设 , 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 新闻中两位家长争论的观点 , 谁是谁非 , 实难判断 , 但如果真让如此争锋相对的关系存在于学校 , 存在于学生同伴之间 , 着实令人担忧 。 当家长原本习惯的“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公办缺失民办补”等非理性选择减少后 , 公办学校急需的是包容性差异化发展环境建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