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今年的端午佳节,对于高考生们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在苦读十二年(甚至更久)寒窗以后,他们终于要走进考场,去答那该死的考题,然后回到家中一边庆祝端午节,一边焦躁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文章插图
时过境迁,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再是四十年前那样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失利也绝不意味着人生就此一片灰暗。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也逐渐下降。但是无可置疑的是,高考依然是当下中国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与其公认的先祖——科举考试如出一辙。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考试作为文官选拔的主要手段的国家,“科举制度”也被视作堪与四大发明媲美的伟大创造。更有甚者,在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体系中,还特意将考试权作为独立于行政、司法等权力体系以外的一项权力。一如现在很多人觉得高考催生了应试教育一样,从古到今也不乏批评科举制度的人。在历史教科书里,科举(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成了控制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多少有才之士被逼得只能钻进斗室之中雕琢八股文,实在是害人不浅。因此,在1906年,经历过庚子国难的慈禧太后痛定思痛,终于废除了这项绵延千年的考试制度。
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文章插图
那么,在科举发明以前,我们的先民用什么来选拔人才呢?主要是两招——察举和九品中正。先秦时期,中国还主要是贵族社会,实行的是层层分封的制度,每一层领主都是其君主的家臣,这段时间是无需提拔人才的。
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文章插图
而在秦汉时期,发掘人才主要是靠察举制,也就是靠地方官来在辖区寻查举荐有德有才之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孝子和廉吏,因此这些人也被称作“孝廉”。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孝廉制度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由陈琳设计的九品中正制度。这个制度将人按照家世、容貌、才学、道德等分为九品,上品人可以做上品官,下品人只能做下品官。这项制度伴随着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才逐渐被废除。
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文章插图
今人在回顾这段选拔人才的历史的时候,总是微词不断,认为无论是察举还是九品中正,都是纯粹的靠关系上马的制度;只有科举,才算是比较公平的制度。然而,确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直到隋唐,才有科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伟人的名言,从古到今都不过时。放在这段有关考试的历史中,也同样适用。之所以科举没能早早出现,是由当时的文化传播手段决定的。信息传递需要载体,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这个载体是什么呢?远古时期,它是龟甲;商周时期,它是铜鼎;春秋战国到两汉,它是竹简;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是纸张。而正是因为载体的变化,才从根本上影响了选拔人才的途径。
人才|从察举到科举再到高考,决定中国人成才途径的,竟然是四大发明
文章插图
无论是龟甲还是铜鼎,其制作难度和使用频率都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的,因此在春秋以前,文字几乎是祭祀的专利,传递知识更是无从谈起。有了竹简以后,文字的记录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所谓“学富五车”就是指的这个现象。因此,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对才学没有特别硬性的要求,更主张从德行来荐举人才。同时,此时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比较精简,各郡县管辖人口还比较少,地方官还能管得过来。因此,荐举也还可以应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