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字阅读让盲人的世界有了更多“色彩”

数字阅读让盲人的世界有了更多“色彩”
采访人员调查我国盲人阅读问题
□ 本报见习采访人员 张守坤
□ 本报采访人员赵 丽
10月13日,中国盲文图书馆一间办公室内,殷梦兰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她的一双手正在电脑键盘上飞速跳跃着。
与手指灵活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殷梦兰的视力是有残疾的,她是一名视障人士。推动她人生际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阅读:小时候,她去盲文学校学习盲文,参加中考、高考;如今,她进入盲文图书馆工作,每天坚持听有声书,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实现了娱乐休闲的目的。
在我国,像殷梦兰这样存在视力障碍的人有1700多万。他们是如何进行阅读的?目前发展正盛的有声阅读能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在盲人阅读推广过程中,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探访了中国盲文图书馆。
盲人图书掣肘颇多
数字阅读应运而生
“盲文的组成是以‘方’为单位的,每方有六个点位,一般3方左右组成1个汉字,汉语盲文由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音调组成。”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内,该馆文化教育部主任范兴坤指着挂在墙上的汉语盲文符号对照表,向采访人员述说着盲人阅读方式的变迁。据其介绍,自从19世纪20年代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在夜文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六点制盲文后,摸读盲文便成为盲人学习的重要方式。
馆内工作人员滕红雨通过摸读盲文进行阅读已经近50年了。他介绍说,视障人士一般通过一两个月的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盲文的编码,这几个点念什么、那几个点念什么都可以回答出来,但真正理解并熟练通过摸读盲文进行阅读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大量反复练习。
不过,摸读盲文并不是所有盲人进行阅读时所必需的。
据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介绍,视力残疾一般分为盲和低视力两类,盲就是失明,眼睛感受不到一点光;低视力虽然看不清东西,但能感受到一丝亮光,并不是完全漆黑。
“对于完全看不见的人来说,盲文是必需的;对于低视力者来说,除了阅读专门的盲文书籍外,还可以看大字书。”李庆忠说。
虽然盲文书籍能满足部分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但纸质图书有一定的局限性。采访人员在盲文图书馆看到,盲文书比普通书更大、更厚。
对此,范兴坤解释称,一般200多个汉字转换成盲文,可能要占据一页纸,一本很薄的汉文读物制成盲文图书后体积要增加很多,储存和携带都不太方便。并且,盲文纸的纸浆、制作工艺等都有特殊要求,才能保证盲点清晰不破,经得住盲人反复摸读。编校流程、印刷工艺等与普通的书籍相比,也更耗时间和成本。
如何破题?互联网的发展为盲人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发展越来越快,给视障人士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告诉采访人员,目前视障者除了可以听有声书外,还能听Word、TXT、PDF等电子文本。“听的方式也有好几种,比如在电脑上装读屏软件,听着读屏声音就可以操作电脑;中国盲文出版社设计的阳光听书郎听书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电子文本;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听有声书。”何川说。
在盲文图书馆阅览室,采访人员见到了最新的智能读书机。它像一部小手机,可以充电也可以放入电池,激活后就可以使用,还有网络下载功能,盲人读者可以从中获取海量阅读资源。
据中国盲文图书馆典藏借阅部副主任朴栋淑介绍,这些读书机可以免费借阅、邮寄给全国的盲人读者。按照朴栋淑的讲解,采访人员在读书机完全黑屏的情况下第一次操作,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想要的网络书籍资源,十分方便快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