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摇动一片林

教育的本质就是 ,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用形象、艺术、诗意的文字 , 道出了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 。 行走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校园里 , 感受到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之态:
教师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导师引导、研修班目标 , 不断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在教师的“摇动”下 , 学生不断打开自己人生的每扇窗 , 解开生命的每种可能 。
“一人一天地 , 一木一自然 。 ”这是八十中的教育观 。 在校长田树林看来 , 人才的培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天性 , 通过创造最适合他生长的环境 , 让他呈现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校长的工作 , 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出促进生命成长的和谐教育生态 。 ”
最初 , 作为一棵树 , 校长去“摇动”的是青年教师这棵树、这片树林 。
方向引领、模糊变清晰——
一套总规划 , 向着太阳生长
僵化、教条 , 缺乏对不同教师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回应性和系统性 , 这是田树林对原有教师培养培训的感受 。
青年教师刚入职 , 角色转变慢 , 对自我的定位常常不能转变过来;青年教师大多是综合性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 学历优势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较慢;青年教师热情饱满 , 但是科学职业规划度不足……
于是 , 从2004年9月起 , 学校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 , 探索整体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策略 。 经过8年的反复酝酿与充分打磨 , 2012年 , 一个成型的新生事物落地了——新教师研修班 。
翻开2008年修订的第一版新教师研修手册 , 厚厚的106页内容中 , 包含了一名新教师两年内所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 , 包括职业道德、入职宣誓誓词、校本培训指导建议、工作方案、研修记录、研修日志、评价考核、校歌等 。
“留痕 , 这是青年教师走向优秀的有效抓手 。 ”在八十中副校长、青年教师培养直接负责人时芝玫看来 , 新教师研修班是在帮助一名教师开拓自己教育、教学、科研的路线图 。
当第一期3年的新教师研修班结束之时 , 一个着眼长远、更具系统性的升级产物诞生了:2015年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成立 , 八十中的青年教师培养开始向精细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
研究院设置了新教师研修班(入职一年新教师)、青年教师研修中级班(工作2—3年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研修高级班(工作4—6年青年教师)3个层级 , 构建起青年教师分层次、分目标、分内容、分考核的培养体系 。
在“留痕”的总规划指引下 , 每年新入职的教师都会被编入相应的研修班 , 建立起共同的目标、班训、班徽、班旗等班级化管理文化;每名新教师都需要拜三级导师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新教师的第一次执教、新教师的一日常规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不断被打磨;6年结束时 , 还要举行“学术个唱” , 汇报成果、提交培训答卷……
随着规划的持续实施 , 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大大加快 。 改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
姚亭秀 , 2012年新教师研修班第一批学员 。 经过6年的“千锤百炼” , 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她学会了以研究的思维研究教学、学会了抓住“教育契机”、学会了从站稳课堂到探索高效课堂的蝶变 。 2019年 , 34岁的她经过学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成为了高中生物组教研组长 。 不单单是姚亭秀 , 同一批的12名新教师已经有6位成长为八十中的中层干部 , 其余教师也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 。
“6年的研修 , 意味着留痕的培训结束了 。 ”在田树林看来 , 其实这种留痕正从有形内化为无形 , 不经意间 , 一名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就产生了 , 优秀、卓越一个个阶梯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