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摇动一片林( 三 )


2020届新教师赵帅阳是北大地理专业的博士 , 非师范出身的他怀着纯粹的教育理想来到八十中 。 从科研者到为人师者 , 赵帅阳发现现实中的地理教学和最初的想象并不相同 , 陷入到困惑与迷茫中 。
学校拜师会上所拜的导师们在赵帅阳的职业成长道路上扮演了领路人的关键角色 。 在听了赵帅阳《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说课之后 , 学科师傅刘颖男点拨赵帅阳说:“讲课要放开 , 要让学生多参与进来 。 ”二级导师杜文红更明确表示:“讲课一定要接地气 , 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自身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 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 ”这些导师从战术到战略的全方位指导 , 对初来八十中的赵帅阳可谓是醍醐灌顶 。 经过认真打磨 , 赵帅阳的开学第一课很受学生喜爱 , 这让他的教学生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
“做一名好老师不简单 。 ”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的总导师江建敏表示 , 青年教师刚来问题特征很明显 , 一是不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 , 教学活动设计不够细致 , 最后变成“满堂灌”;二是在教研方面 , 青年教师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限制了 , 又如何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为总导师的她 , 要不断设法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观念 , 还要引导他们紧贴教改的前沿 , 让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
除了三级导师制外 , 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还建立了朋辈之间互相学习的机制 。 新教师研修班开发新教师学长课程 , 由已经结业的学长整合并承担部分培训课程 , 形成新老学员互动 , 学长交流传承 , 构建新型的培训机制 。 每周举行一次的新教师论坛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共同研修的模式 , 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研修小组 , 新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
创新为要、隔阂变动力——
多学科融合 , 淬炼科研“肥料”
“如何点亮一盏灯?串联并联哪个更亮?”在实验课上 , 学生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一边有条不紊地推进实验 , 从制造电源、设计电路到最后成功通电点亮小灯泡 。
这是一堂融合化学、物理、数学三科知识的项目式学习的优质实验课:
——化学教师使用锌和氯化铁原电池达到足够功率点亮灯泡 , 学生在实验中举一反三得出了影响源电池功率的微观原因——温度、电极材料等 。
——灯泡点亮后 , 物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原电池内阻调节灯泡亮度 , 学生认识到串联或并联并不一定能提高电源功率 。
——数学教师将整个实验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 , 得出了串联与并联对电源功率的影响取决于电源的内阻这一结论 。
“跨学科是未来的导向 , 学校一直鼓励教师以项目式的学习作为契机实现跨学科间的交融 。 ”物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韩叙虹认为 , 打破学科壁垒 , 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 对提升课堂效果 , 解决教学难题大有裨益 。
除了“点亮一盏灯”实验外 , 八十中还有生物、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光合的捕获”“光能的利用”项目 , 生物与物理两学科融合的“成像技术与人体”“发光生物的原理”“磁场与动物行为”等丰富的多学科融合式项目 。
“教师要在工作中研究 , 研究中工作 。 研究的选题要来源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最困惑的问题 。 ”田树林表示 , 学校一直秉持“科研强师、科研强校”理念 , 鼓励教师把教学与研究融合 , 去做研究型的教师 。 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仅能让教师成长 , 更能让学生受益 。
因此 , 在八十中 , 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把研究的视角带入到了教学 , 教学的思维最终又升华为研究的思维 。 这一“反哺、回炉”的过程 , 让名牌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们实现了高起点与高质效之间的完美转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