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统文化被童书深深地误解了吗?| 专访黄晓丹( 二 )



传统|传统文化被童书深深地误解了吗?| 专访黄晓丹
文章图片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 黄晓丹 著 , 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6月版
我们也以这本书为契机采访了黄晓丹 。 在采访中 , 我们更关注的是家长在传统文化读本选择上的困惑 , 以及家长之间讨论得最多的关于背诵的迷思 。
01
传统文化读物的改编版这么多 ,
到底有没有改编标准?
说起传统文化 , 有人会想到二十四节气 , 有人会想到儒家经典 , 还有人会想到四大名著 。 谈论起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每个人也能说上几句 , 但是非专业人士恐怕都难以清晰地给它下一个定义 。 在黄晓丹看来 , 传统文化是一个中性概念 , 广义地说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所有文化成果和文化活动都可以叫做传统文化 , 甚至也包括现有中国领土上 , 在古代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创造或由国际交通带来的文化交流 。 “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大 , 但在我们现在的、总体是褒义用法中 , “传统文化”一般指“传统文化经典” 。
黄晓丹说 , 新文化运动之后 , 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全盘否定”“保存国故”与“折中改良”三种 。 以“全盘否定”派的观点来看 , 不管经典不经典 , 中国的书最好是不读;以“折中改良”派的观点来看 , 最好能在保留传统经典标准和适应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而“保存国故”派则要求秉承传统的“四部之学” 。 这三派的纷争是在学术层面上 , 而当今大众所说的“传统文化” , 只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粗浅的部分 , 对大多数人来说 , 不超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十部书 , 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课本和《弟子规》一部伪蒙学课本 。 但这十来部书 , 在“传统文化”甚至“传统文化经典”的范围内 , 都只是沧海一粟 。
但就算这十几部书 , 现代人就已经很难完全读懂了 。 这并不是因为现代人的文化水平下降了 。 现代人的平均文化水平远远超越古人 , 但语言文字、名物制度都在时间中变迁 , 因此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经典 , 都需要一代一代地重新注释 , 以便让当代人读懂 。
黄晓丹说 , 前人使用的解释方法大抵有三种 。 一种是进行批注 , 起先是对原始版本进行注 , 接着进行注的注 , 这样一层层注释 , 形成“传”“注”“笺”“疏”的次第 , 比如著名的《毛诗正义》 , 是由西汉的毛亨第一轮注释 , 叫做“传” , 东汉的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再做注释 , 叫做“笺” , 唐代的孔颖达再在郑笺的基础上注释 , 叫做“正义” 。 第二种是翻译 , 就像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 第三种是重述 ,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改写 , 比如鲁迅写的《故事新编》 。 通过这三种方法 , 人们读不懂的古代文本得以解读和传播 , 后代在解释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加入自己的观点 。
这种为了传播而进行的解释无可厚非 , 但是它跟现在我们看到许多改编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 。 以前不论是做注、翻译还是重述 , 都有界定标准 。 一种界定由官方指定 , 科举考试也按照它来考 , 比如明代科举 , 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教科书 。 还有一种就是知识分子群体同行评议 , 比如要看仇兆鳌注释的《杜工部集》 , 要看王琦注释的《李太白集》 。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 现在的标准变成了流量评议 。 在这种评议中 , 改写是否尊重原著 , 在改写过程中是不是在知识上、价值观上和语言美感上有比较高水平的介入就不重要了 , 重要的是营销做得怎么样 , 有没有让更多人看到了它 , 听到了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