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为什么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幻想小说会广受欢迎?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 。 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 , 已联合众多出版品牌 , 为读者精选童书 , 解答教育困惑 。
《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幻想小说是很多小学生互相传阅的课外读物;不久前刚上线的游戏《哈利波特:魔法觉醒》令无数玩家痴迷 , 迅速登顶各大平台游戏热度榜单;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主题园区 , 还原了电影中的国王十字列车、奥利凡德魔杖店、耳屎味的比比多味豆、哭泣的桃金娘……看看周围 , 由幻想小说衍生的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各类商品及旅游产业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 更是塑造了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 。
如果说精怪是儿童幻想小说中的经典代表 , 其实它也一直经受着被批评致死而又被崇拜复生的命运 。 当谈及“幻想” , 随之而来的总是有“逃避”“虚假”“沉迷游乐”等负面联结 。 尽管幻想作品在读者群中经久不衰 , 但幻想小说始终处于被低看一眼的处境 , 加之对“儿童”书籍的定位偏见 , 儿童幻想小说的阅读、推广与内化在家长与教育者的观念中往往是一个需要考虑斟酌的次要选项 , 很多没有接触过幻想小说的家长难以理解孩子的热爱 。 今天这篇文章 , 书评君就带你看一看幻想小说的魅力在哪里 。
撰文 | 白明
01
为幻想小说“正名”
儿童幻想小说是一种与写实小说、童话文体并列而立的儿童文学文体样式 。 西方将幻想小说命名为“fantasy” , 以区别同样具有幻想性的民间童话与创作童话 。 在幻想小说的创作中 , 作者的关注点从“精灵、仙女”之类的奇幻元素更深入到奇景与日常世界的双重构造中 。 在发扬童话幻想传统的同时 , 也关注现实世界 , 将现实与幻想两个次元带到读者眼前 。
相对而言 , 西方的幻想小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无论在创作和研究批评上都较为成熟 。 剑桥大学在2012年出版的《剑桥幻想文学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antasy Literature) , 便荟萃着世界幻想文学研究的前沿力作 。 英国学者法拉·门德尔松和爱德华·詹姆斯将幻想文学称为“国际文学”(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 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类型丰富、包罗万象的文类 , 占据了儿童读物的大半个市场 , 更因其打破了年龄层与国籍的界限 , 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
英国的儿童幻想小说兴起于维多利亚时期 , 在西方世界遥遥领先 。 工业革命拉开贫富差距 , 震荡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 , 同时引起了童年观和童书观的双重革命 。 诸多作家开始关注儿童与童年 , 开启一种“重返童年”的时代创作 。 对儿童而言 , 幻想小说是冲破“教化小说”和“严肃文学”的一个突破口 , 解放了长期以来的道德训诫与理性说教;对成人而言 , 幻想小说是对抗精神危机的“解毒剂” , 在阅读中暂且遗忘社会动荡 , 寻找万物有灵、魔法游荡的久远过去 。 由于文体的特殊性 , 幻想小说介于童话与小说之间 , 一直以来深受儿童与成人双重读者的欢迎 。
在那个特殊时代 , 涌现出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境漫游记》(1865)、乔治·麦克唐纳的《在北风的背后》(1871) , 伊迪丝·内斯比特的《五个孩子与沙精》(1902)、J.M.巴里的《彼得·潘》(1904)等数部经典作品 。 这些作品对以往说教性的童书写作进行反叛与颠覆 , 既有荒诞不羁的哲思游戏 , 也有穿梭世界的奇幻冒险 , 为后世幻想小说的发展奠下多元开放的基础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大学|带“农”字的大学录取分数低,中国农大不受青睐,为什么?
- 教师|为什么!女大学生被辅导员性骚扰4年,最后还是被强奸
- 考试|为什么高考要用“2B”铅笔涂卡?当电脑里看到试卷后,才恍然大悟
- |为什么现在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上班
-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很少会有人选择跳槽?
- |为什么你宁愿被社会毒打,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 趣闻|【冷兔趣闻】当小朋友的画成为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童话世界吧!
- 天津师范大学|为什么初中生近视率已达71.1%!
- 父母|孩子总是模仿童话中的场景,要不要告诉他童话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