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为什么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幻想小说会广受欢迎?( 四 )


菲莉帕·皮尔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以一个看似平平无奇 , 总是敲错时间的老爷钟作为触发魔法的钥匙 , 连接梦境与现实 , 探讨时间、童年和身份的变迁 。 侵入式幻想中 , 魔法是混乱的源头 , 渗透进现实世界的力量打破了循规蹈矩的日常 , 或欢闹 , 或浪漫 , 或充满危机 , 但每一种奇遇都值得读者期待 。
入口——追寻类幻想
入口——追寻式幻想是通过一道门户而展开的奇幻冒险类作品 。 谈及这类作品 , 首先便会想到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 衣橱背后的纳尼亚王国 。 在部落的过渡仪式中 , “跨越这个门界”就是将自己同新的文化、身份相联系 , 家园已在身后 , 世界近在眼前 。
故事巧妙在于 , 读者能跟随着懵懂的冒险者逐步认识奇幻世界 , 我们犹如坐在主人公身边 , 只听到他听到的 , 只看到他所看到的 , 主人公可谓是这场奇幻之旅的向导 。
米切尔·恩德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 约翰·康诺利的《失物之书》 , 尼尔·盖曼的《鬼妈妈》等知名作品 , 同样显现出此模式的脉络 , 但各有其作家底色 。 在这类故事中 , 魔幻力量或许会保留在门户的另一边 , 无法“泄露”;或许会弥漫于两个世界之中 , 主人公身处其中无法区分 , 亦无处可逃 。
【童话|为什么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幻想小说会广受欢迎?】这扇门通往一个黑暗的走廊 。 砖墙已经不见了 , 就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 从敞开的门洞里传来一股冷飕飕的霉味 , 它闻上去很像非常老、非常缓慢的东西的味道 。
考罗琳不安地沿着走廊走着 , 这儿有让人非常熟悉的东西 。
她脚下的地毯和她住的公寓里的地毯一模一样 。 墙纸也和她住的公寓里的墙纸一样 。 挂在走廊上的画 , 也和她家里挂在走廊上的画一样 。
她知道她在什么地方了:她在她自己的家里 。 她并没有离开过 。
——尼尔·盖曼《鬼妈妈》

童话|为什么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幻想小说会广受欢迎?
文章图片

《鬼妈妈》 ,[英] 尼尔·盖曼 著 , 杨玲玲 译 , 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5月版 。
尼尔·盖曼说 , 《鬼妈妈》写的是他幼时的恐惧 , 那缝着黑纽扣眼睛的妈妈以及逼真却又诡异的房间对应着他害怕失去父母的心理 。 康诺利等作家写的也是孩子忧伤、无助、退缩 , 同时又矛盾着 , 迫切想要成长的境况 。
入口——追寻类幻想将日常世界与奇幻世界相联系 , 主人公往往带着来自现实生活的困顿坠入奇幻世界 , 而这些问题在幻境中能以另外的面貌得到了新的思考和对应性的实践 。
随着幻想小说的发展 , 这一文体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 沉浸式 , 侵入式 , 入口——追寻式三种类别只能将幻想小说做出粗略的划分 , 大致得以显现出每类作品的书写特色 。 幻想小说犹如《小王子》中安置小羊的盒子 , 盒子里住着的不一定是哪只羊 , 但一定会有最心仪的那只 。 现实描摹、浪漫畅想、时代反思、超前虚构都能在此找到一席之地 , 看似相同的脉络而其书写特色则无法穷尽 。
03
如果哈利·波特在中国
西方儿童幻想小说的发展从最初的发声尝试到如今的多元诠释 , 形成了诸多经典作品 , 相比之下 , 我国本土的原创幻想小说创作明显薄弱 。 童年阅读中 , 精灵、魔杖、巫师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记忆 , 而缺乏东方故事 。
网络上流行着各类“如果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创作构想 , 最为吸引人的是一条单口相声 , 题为《霍格沃兹在通县》 。 其间描述哈利 , “哈利呢 , 从小就能跟黄大仙儿聊天 , 和他们家门口柴火垛里那一家黄大仙儿关系特别好 。 有一天呐 , 霍格沃兹这个门房大爷海格找到了波特 , 见面儿跟波特就直接说了:‘波爷 , 您呐是一个阴阳眼 。 ’”短短几句 , 中国的民俗文化既立体可见 , 又把巫师味冲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