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开发特色体育课、引入大数据监测,北京海淀区让学生“动起来”

近日,体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话题“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登上热搜,截至发稿前阅读量已达1.2亿。两个月前,北京市“双减”政策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设体育课、保证体育锻炼时间,已成普遍共识,但如何才能上好体育课,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近日,采访人员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的多所中小学校,试图找到答案。
重视教研,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一年级开设武术课,从了解基础知识到练习基本功再到武术健身操;二年级开设足球课,从认识球星入手,到了解足球的基本技术再到参加各种足球小游戏……全校的体育课程、不同年级体育课的教学要点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思维导图里。
10月20日,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初二年级体育老师郝鹏杰告诉采访人员,得益于学校构建的“启航—领航—自航”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体系,体育课也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了武术、足球等校本课程。
体育老师|开发特色体育课、引入大数据监测,北京海淀区让学生“动起来”
文章插图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根据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武术、足球、游泳、篮球、滑冰及乒乓球6门校本课程。图/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如何让小初高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衔接?采访人员从人航了解到,学校采用了集体教研备课的模式。“每个学期开始前的假期,我们会组织老师集体备课,为开学做好充分准备。一般先是大组备课,体育组全体老师通过研讨,初步确定一学期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框架,保证老师们对学习内容、教学难点有了解。然后是小组备课,同一个年级的体育老师在一起磨课,包括每个教学单元如何设置,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再调整教学顺序、教学时长。”郝鹏杰说道。
重视教研在体育课中的作用,是海淀区很多学校的做法。
中关村三小以大单元教学视角构建校园基础课程,聚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重视单元学习目标“学、练、赛”的体现,重视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纵向贯穿的教学创新。交大附中分校坚持“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的“三有课堂”理念,注重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采访人员了解到,为了保证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海淀区教委还下发了《海淀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从教学设计、教与学的行为、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等四个维度八个方向制定出27个指标47项内容,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每周进行一次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和培训活动,逐步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丰富体育锻炼形式,用好课后服务时段
小学每周5节、初中每周4节、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海淀区教委表示,从9月1日开始,各学校将课时要求列入课表严格落实,坚持每天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同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开展班级赛、年级赛和校内赛等活动,满足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需要。
一年级学生刚到学校,彼此不熟悉,武术可以让大家聚在一起、不乱跑,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锻炼身体;二年级开设足球课,可以让孩子们在最好的年纪学习足球知识;三年级孩子胆子大一些,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能自己洗澡,就加入了游泳课……
郝鹏杰介绍,在国家课程之外,人航根据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开设了武术、足球、游泳、篮球、滑冰及乒乓球6门校本课程。同时,学校还有40门体育类选修课、14个体育类社团,“这些都是同时进行的,涵盖了所有学生,大家都能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