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让教师的精神“长相”更丰润明亮

■课改20年特约专稿?
前不久 , 我在某会议上听到一个词——特色教师 。 这个词语让我生发出很多感慨 。 在我看来 , 特色教师应该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创新精神的 。 尊师 , 首先要让教师活出自己的光亮 。 试想 , 如果教师千人一面 , 学生又如何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多样化地发展?
【社会|让教师的精神“长相”更丰润明亮】上世纪80年代末 , 我在中等师范学校教过两年书 。 现在回想 , 那时的美术、音乐、体育都是排进课表的必修课程 。 我不知道全国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中等师范生的具体数量 , 但我知道 , 那些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 , 现在大多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顶梁柱 。 不知道那些当年能唱、会画、擅长运动的学生 , 在步入中年之后 , 在教学之余 , 是否还有时间一展歌喉?是否还有泼墨挥毫的场域?是否还能在操场上奔跑?
教师也是需要生长的“人” , 是有个性、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 。 我们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 社会要为教师的成长营造明亮、宽厚的人文环境 , 只有这样 , 教师才能长成自己喜欢、学生也喜欢的生动模样 。
要改变课堂 , 就得先改变教师的精神长相 , 就得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变得丰润而充满活力 。
为此 , 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科目 , 不妨做一些调整 。 前几年我主持过一个人文学科融合的课题 。 课题的初衷 , 是想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期待和需要 。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 需要寻找一些跨学科的教科研人才 。 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 , 各学科壁垒森严 , 教师很难跨越学科边界 。 所谓的融合 , 只能是学科与学科的“拼合” 。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无法跨界的状况 , 恐怕还得从师范生培养的源头抓起 。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妨再多元一些 。 如果只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 , 那么 , 教师的学科视野就会越来越窄 , 教师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功利 , 教师的精神面貌也会越来越没有自己的“长相” 。 长此以往 , 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就会大大降低 , 教师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 最终 , 教育教学生态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沙化” 。
教师也要突破自我 。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 , 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 ”教师要关照学生的成长 , 也要关照自己的精神成长 。 只有教师具备了独立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 他才能用“独立的创造”培育走向未来社会的人 。
教师的意识发展了 , 个性成熟了 , 能力提高了 , 他们的精神长相才会最终丰润和饱满起来 。 这样 , 作为教师生命活动的课堂教学 , 才会提质增效 , 才能越来越好 。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05日第5版
作者:陈忠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