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云游式大学:构想大学的另一种可能( 六 )


从文化和认识论的角度看 , 文化碰撞具有挑战性 , 因此 , 它们是课程体系的关键方面 。 实际上 , 每个项目所包含的部分体验就是学会撇开自己的文化假设 , 学会接触陌生事物 , 用新文化自身的方式理解新文化 。 “每当有不同习俗和假设的人们见面时 , 一定程度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 ”贝特森说:“在一个社会中 , 性别差异和阶级差异司空见惯 。 不可思议的是 , 尽管人的行为准则各异 , 但还是经常有可能合作 , 维系共同业绩 , 并且援引不同的信仰体系来申明这种可能性 。 随着移民和旅游的增加 , 我们将不得不变得更加自觉、更加清楚地表达差异 , 并且找到可以接受的对话方式 , 讨论在产生摩擦的情况下获得的见解 , 在此过程中积累学习收获 。 ”“摩擦”一词表明 , 与不同的文化相碰撞令人厌烦不适 , 但正是由于这种碰撞 , 才可能发生变革性的学习 。 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件也可能有新奇遭遇 。 除了宗教之外 , 进餐礼仪、街头风光和日常的性别经历也有借鉴意义 , 它们有可能“产生摩擦” 。
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她不仅是项目经理或技术技能导师 , 而且还是向导 , 帮助学生了解新环境 , 促使学生对比文化 , 进行反思 。 随着学生在全球各地各种情景下积累更多这样的体验 , 教师鼓励他们反思自己所遭遇、所体验的文化 。 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在他们所浸入的各种文化中 , 可以识别出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形态?
除了收获技术知识 , 学生还练就四海为家的本领 , 将自己融入世上所到之处 。 任何人都不应存有幻想 , 指望学生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待上半年 , 解决技术问题 , 然后就能“原汁原味”地通晓当地文化 。 四海为家意味着即便不是本地人也能浸入文化之中 。
原作者 | [美] 戴维·斯特利
摘编 | 申婵
编辑 | 张进
导语校对 | 王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