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云游式大学:构想大学的另一种可能( 三 )


然而 , 事实证明 , 某些间隔年项目有教学上的好处 。 杰弗里·塞林戈(Jeffrey Selingo)报告说:“无论是去国外还是去美国的其他地区 , 间隔年期间旅行的学生不仅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 而且毕业率也与那些没有推迟学业的学生持平 。 研究发现 , 过完间隔年的学生到校之后学习更加认真 , 也不会出现酗酒之类的危险行为 。 ”有间隔年体验的学生表明 , 他们到校学习时更有动力 。 所有这些 , 都是任何院校希望其毕业生取得的成果 ,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 那就更不用说了 。 如果仅参加一次间隔年历练就有这些好处 , 那么 , 将某所大学设计成为四年系列制的间隔年体验 , 又会产生什么呢?
关于间隔年 , 学生给出了另一个参与原因 , 具体而言 , 填鸭式考试的学业竞争 , 大致是他们中学体验的写照 , 因此 , 间隔年使他们能够在开始大学“赛跑”之前好好休息一下 。 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显示 , 倦怠和“发现自我”的愿望是参与间隔年的诱因 。 但是 , 就传统大学的经历而言 , 间隔年的体验被视为预备或前奏 , 其本身并不作为一种教育目标 。 一些学者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学生选择间隔年 , 目的是为了带来激情 , 而激情曾经是上大学的理由 。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再也不在大学里探索激情了 。 塞林戈指出:“为了让间隔年对学业及以后工作的成功有显著影响……它必须成为一项变革性活动 , 与学生之前所经历的一切截然不同 , 它包括有意义的工作经验 , 大学的学术准备 , 抑或是开阔世界各地视野的旅行 。 它还必须加以设计 , 帮助学生获得大学和雇主正在寻找的技能和特质 , 包括成熟、自信、解决问题、沟通技巧和独立性 。 ”间隔年不能被视为大学的预备 , 把若干次间隔年体验置于一个充分协调、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 , 将可以培养学生的成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云游天下的性格 , 以及人们想从以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经历中看到的其他许多特性 。
游学大学是按照四年制的间隔年体验而组织起来的 。 也就是说 , 间隔年不是上大学之前做完的事情 , 也不是上大学的准备 , 相反 , 一系列类似间隔年的体验就是大学体验 。 学生在国内外参加十个项目 。 每个项目的体验持续四到六个月 , 在任一给定的年份 , 学生完成两到三个这样的项目 。 学生组团工作 , 每个团队由一名教师指导 。 项目的组织方式类似于实验室 , 主任(教授)领导一群等级分明的学生助手 , 每个助手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 。 等级结构基于学生的体验层次 , 与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相比 , 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 项目生动活泼 , 学生需要完成一些任务 , 从中学习并展示技能 。 体验结束时 , 学生必须证明他们对项目目标的贡献 。 团队的组建和解散视项目而定 。 也就是说 , 教师是团队的领导 , 她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再次加入下一个项目 , 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加入先前未曾加入的团队 。
游学大学类似于课室遍布全球的密涅瓦学校(Minerva schools) 。 受教育期间 , 密涅瓦学校的学生在七个不同城市居住 , 但城市本身只是课程体系的半正式部分 。 从教学上讲 , 在旧金山或巴塞罗那生活一段时间是很有价值的 , 但密涅瓦学校的学生并没有针对这些城市的具体问题做什么工作 。 实际上 , 该校的课程体系基于互动式的在线研讨会 , 尽管学生居住在多个全球化的城市 , 但教育的重点仍限于研讨会 。 游学大学则有意识地将大部分学习内容移出课堂 。 与密涅瓦学校相似 , 游学大学也在某处教学 , 但是 , 无论从技术问题看 , 从待解决的问题看 , 还是从邂逅他者的“参与—观察—反思”过程看 , 教学所在之处都与核心课程体系息息相关 , 不可等闲视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