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只有一台呼吸机却有两个病人,该给谁?复旦医学生这个回答刷屏


复旦大学|只有一台呼吸机却有两个病人,该给谁?复旦医学生这个回答刷屏
文章插图
日前,一段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20级本科生杨康绮的即兴演讲视频刷屏网络,收获点赞无数!
近日,她在第26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斩获全国总冠军。比赛现场,杨康绮面临了一个“价值与生命间的抉择”:假设你是一名医生,只有一台呼吸机可用,但却有两个需要它的病人,一个年纪更大,一个年纪更小。那么你应该把呼吸机给谁呢?你做出决定的道德原则是什么?
这位复旦上医学子站在一名医学生的角度,给出了令人拍案称绝的回答。
在她看来,比起考虑病人未来的价值,她会优先考虑谁是真的更需要这台呼吸机——
I would not give up on any single patient because it is my obligation and my moral would call on me to do so.
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我心中的道德准则也会号召我作出如此选择。
夺冠归来,杨康绮接受了采访。
复旦大学|只有一台呼吸机却有两个病人,该给谁?复旦医学生这个回答刷屏
文章插图
谈比赛:用生命的故事打动听众
“因为同台竞技的优秀选手太多,其实我没有为这段旅途预设过结果。” 杨康绮坦言,在参加总决赛之前,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捧回全国总冠军的奖杯。“比赛结束之后,有朋友说听了我的演讲很受启发,觉得我改变了他对医务工作者的很多刻板印象。我很惊喜也很欣慰,能让我的观点被更多人聆听、接纳。能带来积极的改变,我的努力和尝试就是有意义的。”
回顾此次比赛的历程,杨康绮表示,当拿到总决赛题目的时候,她马上就想到要分享医学生的“ideal”。备赛期间,在大学英语教学部时丽娜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打磨,最终杨康绮以“The Power of Ideals—Fighting for the Medical Mission”为题,发表了演讲。以自己作为医学生曾经有过真实的迷茫和恐惧为例,她希望能让大家意识到在“白衣执甲”背后,医生也是一个普通人。
冠军的背后,是扎实的语言功底,更是医学人文情怀的流露。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杨康绮无数次翻阅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材料,阅读不同科室医生记录下的关于医患关系的探讨,也第一次以医学生的身份和同为医生的父亲展开关于“临床现实”的交流,“在不断的阅读和交流中,我对医学的使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的职责与困境或许难以被行业之外的人理解,但我们对生命的敬仰与执着,我们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是可以与所有行业甚至所有人类共享的。”最终她将思考的过程和得到的启发梳理呈现在了讲稿上,用生命的故事感染、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复旦大学|只有一台呼吸机却有两个病人,该给谁?复旦医学生这个回答刷屏】谈及刷屏网络的即兴问答环节,杨康绮表示,“呼吸机”的问题刚被抛出来的时候,自己当时就想到了“电车难题”这个经典的伦理问题。而从医者的角度考虑,生命的价值不能用所谓的“未来潜力”来衡量,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值得被尊重。“这正和我们国家面对疫情的处理方针很契合——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会让任何人掉队。”这样的回答正是她作为医学生的责任考量,更是“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准则的最好体现。
谈学医:努力成为让患者心安的好医生
谈及学医初心,杨康绮表示,高中时期,自己就一直对生物很感兴趣,觉得生物体“结构适应功能”的规律无比精妙神奇,因此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应用性较强,同时能带来成就感的临床医学专业。
作为骨科医生的父亲也鼓励着她的人生选择。“对他而言,看到病人康复、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比得到荣誉更令他开心。爸爸的工作的热情一直鼓舞着我,让我立志在未来成为真正面对疾病的医者时,也努力做一个让患者心安、得患者信任的好医生。”杨康绮表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