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考研、升学、就业,打牌子、充门面、看数据——如何扭转“第一学历”偏好( 三 )


“高校、科研机构需要人才具有相关领域深厚的基础 , 但也应该看到 , 人才是‘发展中的’ 。 ”王建民分析 , 一个人的成功 , 学历起点也许是一方面 , 但也不能否定人的意志品质、长期坚持 。 所以 , 真正的标准应该交给社会 , 真正着眼于人才的价值 。 “其实用人单位应该反问自身 , 究竟要什么样的人才?究竟要为单位带来什么?而不能‘为用人而用人’‘打牌子、撑面子’ 。 ”
“将第一学历作为简单筛选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懒政’ 。 ”马陆亭表示 , “一些相对条件好、受应聘者青睐的单位自恃筛选余地大 , 看第一学历是‘省时省力’的方法 , 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这种风气 , 而这也折射了我国目前从‘文凭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的转型‘阵痛’ , ”马陆亭分析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过大众化、普及化两道关口 , 人力资源储备愈发丰富 。 但从“文凭社会”走向看重实际能力的“能力社会” , 仍要面对思想、观念的跨越和转型 。
在前述地产行业HR看来 , 不少毕业生基于自己的学历已经对目标行业、岗位形成了“固化”的认知 , “在面试中 , 我观察到不少毕业生因为学历不自信影响自己的表达 , 在关键时刻不会主动争取、努力展示自己 , 其实丧失了很多机会 。 ”
“化解这一焦虑 , 我认为央企、高校应该做出表率 , 国家相关政策也应引导取消、淡化这一标准 , 如在制度设计时应把被评价人的学历、性别隐去 , 由专业的第三方单独评价人才学术成果 , 通过代表作评议、同行评议等 , 真正立足于人才可能发挥的价值 , 着眼于人才的潜力 , 淡化学历的作用 , 也可以通过司法案例、政府约谈、主流媒体批判等方式扭转、纠正风气 。 ”王建民提出 , 与学历相关的一系列“歧视”现象根源在于评价体系“一刀切”“简单化” , 看重表面符号和简单经历 , “相信今后人才评价向结果导向、价值导向转变 , ‘第一学历焦虑’会逐步淡出 。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 ,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 , 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专业条件要求应当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所需具备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或者技能水平为依据 。 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 , 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 , 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 。
“我想其一是要注重社会风气的引导 , 其二从行政角度应出台相应规定 , 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或晋升条件存在明显‘第一学历’歧视性门槛、招录结果明显不公的行为 , 应受到抵制 。 ”马陆亭谈道 , “而对于毕业生而言 , 要在‘歧视’中磨炼自己的抗挫能力 , 要正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 , 但也要相信社会还是看重能力、激励人才的 。 ”
王建民表示 , 面对种类繁多的就业“歧视” , 毕业生要学会调整心态 , 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 既要有自己的规划 , 也要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 “可以提升最高学历 , 面对社会选择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 从自身做起 , 拿出证明自己能创造价值的实际成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