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熊丙奇: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

“蹲族” , 作为一个新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的词汇 , 指来自中产家庭 , 受过高等教育 , 在城市中生活 , 每年只工作一段时间 , 维持低欲望生活 , 只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 , 找最便宜的出租屋 , 其余时间用来吃、睡、打游戏的一类年轻人 。 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 , 也能看见诸如“考研失败 , 我决定当个废物” , “底层废物 , 上班好像捡钱”之类的发言 。
缺乏意义感 , 做某种程度上的“空心人” , 是某些“蹲族”的典型特征 。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 , 这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关 。 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度关注知识 , 学生除学习之外的一切都被家长包办代替 , 人生长时间需要依靠老师和家长代为规划、管理 , 就容易在脱离学校和家庭的搀扶后 , 变得迷茫 , 不清楚学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 有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自我教育 , 重新认识自我、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有的在大学期间沉迷别业、浑浑噩噩;有的离开校园步入社会 , 却无法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 , 适应不了社会竞争 , 就“啃老” 。 “蹲族”相对于“啃老” , 好歹还能养活自己 , 但离家庭和社会对“人才”的期待则相距甚远 。 选择做“蹲族”的青年人多了 , 社会就会缺乏发展活力 。
让青年人有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需要加强责任和理想教育 。 但责任和理想教育不能是说教式的灌输教育 , 而应是关注学生个性、兴趣的生涯教育 ,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 确定人生发展目标 。 需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 , 由此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 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
与此同时 , 还需给人才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 。 调查显示 , 不少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 , 受就业中的“关系就业”“学历歧视”影响 。 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 , 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自己的学历低 , 改变社会对自己的认识太难 , 与其做无谓的抗争还是做不了“人上人” , 不如就此认命 。 让每一个青年都有朝气与活力 , 需要给年轻人出彩的机会 , 以此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与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 形成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年轻人|熊丙奇: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
年轻人|熊丙奇:激活“蹲族”需教育,也需环境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