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原文首发于《当代教育家》杂志·202109期·人物栏目
? 编 者 按
在中国的校长群体中 , 李志刚具有标本意义 。
他一直工作在西部县域小学 , 教育资源匮乏 ,
师资力量薄弱 , 教育理念落后 , 教学方式陈旧 。
但是 , 这一切没能够阻挡李志刚前进的脚步:
他用自己的方式 , 坚定地行走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 ,
创造了独特的乡村教育发展经验 。
李志刚的办学成就引人深思:
我们不可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再发展 ,
我们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办学条件 。
李志刚的教育生涯和探索实践 ,
给了乡村教育一束明亮的光:
学校地理位置偏远 ,
但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照样可以对接远方与世界;
学校资源有限 , 整个县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 ,
都可以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 。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文章图片

2012年 , 李志刚考调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校长 。
到任的那天 , 老师们有一些吃惊 , 传闻中的李志刚以敢想敢干、锐意创新闻名全县 。 可眼前的男人瘦削、黝黑、笑起来还有些腼腆 , 与其说是全县知名的校长 , 倒不如说是刚干完农活来接孩子的家长 。
“没办法 , 那时候刚刚‘进城’嘛!”李志刚笑言 , 黝黑的脸庞展露出质朴的笑容 。
从教前二十余年 , 李志刚始终在乡村教育中摸爬滚打 。
职业初恋:与山里娃相遇
1989年 , 中师毕业的李志刚被分配到邻水县石滓乡中心小学工作 。
按照传统 , 应届毕业生都要先去乡村教学点工作一年 , 根据表现安排后续工作 , 李志刚也不例外 。 不久 , 李志刚被再次分配 , 成为石滓镇花门村小学中的一员 , 学校坐落在明月山深处 。
入职那天还没开学 , 老师们都在家忙农事 。 原本偏狭的校园格外空荡 。
学校远离村庄 , 入夜更是看不到人烟 。 李志刚独自待在宿舍 , 瞧着天色一点点暗沉、黝黑 , 最终成为一片化不开的浓稠 。
夜晚的大山褪去了秀丽 , 四处回荡着凌厉的风声、动物的嘶吼 , 一向胆壮的李志刚 , 人生第一次被吓得哭了出来 , 满腔热情也被浇灭了大半 。
但第二天 , 当他走进教室 , 看到刚刚返校的孩子们 , 所有的沮丧、犹疑都烟消云散:山里的孩子们是那么淳朴友善 , 每一双眼睛都满含渴望和尊敬地看着他 , 他们拼命地拍着自己的小巴掌 , 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新来老师的欢迎 。
那一瞬间 , 年轻的李志刚心中居然涌起了父爱般的感动和责任——孩子们 , 我要尽我所能爱你们 , 教你们!李志刚包揽了一个班的全科教学:教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四五十名学生 , 全部由他负责 。 没过多久 , 他就意识到:这些山里娃最需要的是打开眼界 , 瞭望更广大的世界 。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在课堂上 , 李志刚严格细致要求学生 , 但课堂之外 , 他从不给学生留作业 。 课后 , 他给孩子读书 , 讲故事 , 讲大山外的世界 , 或者陪他们用简易的录音机欣赏音乐 。 校园很小 , 但是有一副摇摇欲坠的篮球架 , 李志刚亲自动手修好 , 带着孩子们玩篮球 。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文章图片

大山葱茏繁茂 , 从小置身其中的山里娃并不觉神奇 。 李志刚则从生物学角度出发 , 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养育自己的大山和大山里的生命 , 唤醒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