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二 )


上山采风、下河摸鱼、野外春游、背诗、吟诵 , 回家写篇日记 , 画幅画便算是作业 。 那时候 , 山间的清风 , 林中的溪水 , 天上的明月 , 都是滋养学生们成长的养分 。
“那时候我的班级是全校活动最多的班级 。 搞这么多活动 , 当时我心里也不是特别有底 , 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 就知道自己最起码没有做错 。 ”李志刚说 。
多年后 , 当李志刚拥有了更多的教学实践 , 接触了更新的教育理念 , 又在鼎屏镇第二小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 , 回想起曾经的探索 , 他无比庆幸:“还好那时候我没有放弃自己的判断 。 生活即教育 , 自然即课程 。 ”
“而且 , ”李志刚补充道:“亲其师信其道 , 学生只有对老师信任、亲近了 , 才会更愿意去听你的话、上你的课 , 而师生的信任也正是在生活点滴中建立的 。 ”
上课和活动之外 , 李志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我成长上面 。
他喜欢上公开课 , 上完后追在听课老师身后询问意见;山里的环境相对封闭 , 为了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 , 他就请山下的同学提前帮自己买好报刊 , 他定期下山去取 , 《江苏教育》《浙江教育》……他看了一本又一本 , 笔记记了一摞摞 。 理论要在实践中论证 , 公开课就成了他最好的平台 。
上课 , 学习 , 实践 , 李志刚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周围的水分 , 也迅速成长 。 一年以后 , 他已经是邻水县小有名气的新秀教师 。
“大山里的这段教育生活 , 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 也是滋养我一生的源泉 。 ”每每回忆起明月山的时光 , 李志刚总是这样慨叹 。
小小的切口 , 大大的效益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文章图片

辗转多所学校 , 进入鼎屏二小的李志刚 , 身上还保留着过去二十余年乡村生活的浓烈痕迹 。 许多二小老师印象最深的 , 是初到二小时 , 每到下雨天 , 这位新校长 , 总是要挽起裤腿 , “好像要去下田 。 ”一位二小的老师说 。
从乡村到城市 , 环境的转变让这位新任校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 他朴实 , 随和 , 待人细心 , 却也让人们怀疑 , 这样一位“好好先生” , 真的能够管理好一所学校吗?
毕竟 , 此时的鼎屏二小需要一位锐意改革的校长 。
鼎屏二小成立于1964年 , 是邻水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 但随着岁月变迁 , 鼎屏二小也面临众多老校会遇到的问题:教育发展速度滞后 。 所有人都明白 , 学校需要变革 , 否则必定“死路一条” 。
人们都观望着李志刚这位新官的“三把火”从何烧起 。
谁也没有想到 , 李志刚的改革居然选择了一个细微且平常的切口:公开课 。
原本 , 学校规定新教师要通过上公开课来锻炼教学能力 。 李志刚细化了规则:5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上公开课 , 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 骨干教师上优质课 , 新教师上合格课 。
“骨干教师的优质课 , 新教师肯定是要去听的 , 听完还要总结技巧 , 但如果是新教师的公开课 , 那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 , 听课老师的主要方向就是提意见 , 提建议 。 ”李志刚说 。
听评课制度也同步细化:50岁以下教师三人一组 , 共同备课 , 一名授课 , 一名说课 , 一名评课 。 示范课直接影响绩效工资 。
李志刚又陆续在学校开展了读书会、“三坛一讲”(教师发展论坛、班主任教师论坛、教学管理论坛)、微讲坛等活动 。 其中“微讲坛”最受欢迎 。 从2013年开始 , 级部周例会前举办15分钟微论坛 , 由每位老师轮流分享教育心得 , 可以是班级管理 , 也可以是作业布置甚至课件制作 。 分享之余 , 老师也可以抛出问题 , 深入探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