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三 )


“我觉得自己备课还算扎实 , 孩子们也没少做练习 , 可数学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微论坛刚开启 , 鼎屏二小教师席希就提出了疑问 。
其他级部的秦老师则很快给出建议 , 因为是“微论坛” , 不宜泛泛而谈 , 他只谈一点:习题课一定要注重知识迁移 , 讲完一道题 , 要跟上几道变式 , 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整体认知 , 让孩子们掌握方式 , 掌握思维 。
“这个方法非常浅显易懂 , 我以此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 真的把学生的数学思维慢慢培养起来了 。 ”席希回忆 。 李志刚在“三坛一讲”中反复强调易学、易用、易讲 , 方便老师参考借鉴和二次传播 。
李志刚是一个高度的“实用主义”者 , 他抓工作从来不玩虚头巴脑赶时髦的东西 , 总是从最基础的抓起 。
1996年 , 李志刚升任石滓乡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后 , 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石滓镇小学(包括乡村小学在内)的教研风气 。
当年的乡镇小学 , 对教研活动普遍不太重视 , 示范课流于形式 , 讲课、听课、评课 , 无非走个过场 。 李志刚则提出明确要求:每节示范课后必须开研讨会 , 听课老师也必须提出三条意见 。
新规引起了一片质疑 , 最初的研讨会上时常一片沉寂 。 但李志刚毫不退缩 , 一心扑在示范课上 , 在研讨会中第一个发言 , 同时观察其他老师的反应 , 积极鼓励爱发言的老师 , 私下逐个走访不愿意发言或者敷衍了事的老师 。 渐渐地 , 教研氛围开始好转 。
“后来大家几乎争先恐后地评课 。 ”李志刚说 , “因为一堂课的问题是有限的嘛 , 你不提的话 , 别人就都说完了 。 ”
1998年底 , 石滓乡小学的教学成绩再次位列学区第一 , 邻水县教研院派了专家团队 , 来对石滓小学的教研改革进行调查学习 , 准备在全县进行推广 。 面对着石滓小学朝气蓬勃的教研景象 , 一位教研员对着李志刚由衷感叹:李志刚 , 你真是有点“虎”气啊!
2007年调任高滩小学校长两年后 , 李志刚收到了一本“账本” 。 里面如实记录了李志刚两年的出勤情况和工作表现 。
记录者是一位老教师 , 两年前 , 李志刚在管理改革中免了他的职 。
那时高滩小学问题重重 , 小团体林立、管理混乱 , 是远近闻名的烂摊子 。 上任不久 , 李志刚就展开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 其中一项 , 就是推行扁平化管理 , 裁撤冗员虚职 , 将更多老师下沉到一线教学岗位 , 释放教师活力 。
大刀阔斧的同时 , 李志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老师们的尊严 , 尽可能减少改革的阵痛 。 同时 , 他逐渐营造起重视教研、尊重一线教师的氛围 。
在一番刚柔并济的调整后 , 高滩小学又逐渐回到了正轨 , 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 拿出“账本”时 , 那位老师告诉他:“李校 , 两年里我一直在悄悄记你的账 , 刚开始是不服气 , 想挑你的错;后来是好奇 , 想知道你的改革究竟能坚持多久 。 结果我发现 , 你居然两年没有一天缺勤 , 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听课量、参加教研次数都是全校第一 。 你是真想把学校变好 , 咱们学校也真的在变好!”
先学后教
最初在明月山上的教学探索让李志刚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教育改革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 。 因此 , 李志刚每到一所学校 , 都要因地制宜 , 探索适合学情的教育教学之路 。
李志刚在任职的每所学校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 , 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2009年 , 李志刚再次从高滩小学调任合流小学校长 。 在这里他尝试并成功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