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四 )


这是一种起源于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全新教学模式:
老师在课前下发学习单 , 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学习单有脉络、有规划、有重点地自学 , 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 。 老师通过学习单完成程度了解学生的疑问和难点所在 , 在备课教学时进行重点思考、讲解 。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文章图片

课堂上 , 老师们也提倡学生更多参与 ,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助等方式 ,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 , 以同龄人相近的视角为同学解答疑难、增加互动 , 培养学生的学习型思维 。 课堂上还加入了“当堂训练”环节 , 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 , 以老师为主体 , 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 ,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 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学习型思维 。
那几年李志刚一直泡在教室里 , 听课、记录、设计 。 他为全校教师买来《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 和老师们一起学习、教研 , 同时和洋思中学接洽 , 安排教师前往实地考察、学习 。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实践、提升 , 他还通过赛课让老师们在比赛中获得成长 。
2011年底 , 合流小学成为邻水县示范小学 , 标志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合流小学的成功引入 , 也标志着合流小学成为邻水县内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驱学校 。
合流小学的成功引来了城区内外众多学校的观摩学习 , 也让李志刚成为邻水县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和改革者之一 。 他开始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 只要是适合孩子发展的教学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教学 。
合流小学教育探索的成功让李志刚有了更大的勇气 , 他想要进行更多的教育尝试 , 2012年考入鼎屏第二小学后 , 李志刚开始了一次更具规模的课程改革 。

标本|“漂泊”三十年之后,他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标本
文章图片

小学校 , 办大教育
每个周日上午 , 鼎屏二小周围都会出现统一着装的孩子们 , 他们三五成群 , 守在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 , 对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行为进行规劝 。
这是鼎屏二小的综合实践课程“交通劝诫” 。
早在2002年李志刚任复盛小学校长期间 , 他就已经尝试过将种植、运动、象棋、绘画等活动作为校本课程 , 纳入学校的素质拓展课程之中 。
“乡村小学教育资源有限 , 我们就尽量利用周边的资源 , 比如在学校阳台种上植物 , 由学生负责培育 , 同时记录种植日记 , 观察植物生长 , 或者将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工厂 , 带学生了解工厂的工作体系 , 机器的工作原理 , 让孩子们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李志刚回忆 。
多年的乡村教育经验 , 经历过学校课程经费紧张、教育资源紧缺等状况 , 李志刚逐渐形成了“有什么资源 , 就用什么资源”的课程理念 。
进入鼎屏二小 , 面对全校面积不足七亩的校园条件和简陋的功能教师 , 李志刚想做课程 , 很快将眼光放在了校外 。
“我们想的是小场地办大学校 , 既然校内不能做 , 那我就把场地放到校外 , 就像当年在明月山上一样 , 哪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 。 ”
“交通劝诫”是他最初打造的课程 。 李志刚与交管部门沟通后 , 把“课堂”设在了街头 , 老师们先教给学生基本的交通规则和交流技巧 , 再请学生担任交通安全劝导员 , 提醒、规劝违反交规的行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