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青少年抑郁筛查引争议,好政策落地还需关注这些细节】03
科学与伦理都不能少
筛查结果阳性并不等于确诊抑郁症 。 我们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病耻感由来久已 , 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讲 , 无论是伦理规范还是操作都有严格的限制标准 , 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做任何的问卷都能成为科学依据 。
比如 , 笔者参加的一项全国性调查项目 , 从方法学上讲做到了随机抽样 , 但还会有一些问题 。 比如有些学生为了避免被调查而找人替补;调查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室通过线上问卷开展 , 在一个嘈杂和相对不保密的环境 , 学生是不是能够或敢于真实回答问题;我们选择的问卷是否兼顾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理解水平;测评是否对家长做到了严格意义上的知情同意……针对以上问题 , 需要我们科学审慎地把调查工作做细 。
上海市长宁区小学筛查中所使用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 , 可以用来评估自杀想法 , 识别个体的自杀风险 , 可以用于个体或团体施测 , 但其适用年龄为17岁以上 。 这次调查扩大了适用范围 , 其施测形式和知情同意也不符合基本的心理伦理守则 。
04
可从很多角度做预防
有媒体报道称 , 根据心理健康测评和抑郁症纳入学生健康体检相关文件要求推算 , 如果政策落实 , 需要给8000万名学生做抑郁症筛查 。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讲 , 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 , 各有利弊 。
如果进行普查 , 按患病率来估算 , 每年可筛查出上百万的抑郁症学生 。 对于这些学生 , 我们该如何管理?我们不能像管理严重精神障碍一样去管理抑郁症 , 尤其当对象是儿童青少年时 。 如果从三级预防的角度来看 , 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做预防工作 。 在初级预防中关注风险暴露问题 , 过多的自杀事件的报道会增加孩子们的模仿行为 。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 减少被欺凌、指责的机会 , 也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 对于学生来说 , 要增加心理弹性 , 让自己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感受方面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
目前 , 很多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 , 即使有专职的 , 有些心理教师也因没有系统的成长途径 , 知识来源受限 , 专业能力逐渐弱化 。 另外 , 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附庸” , 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 , 老师往往没有能力处理 。 在这样的服务水平下 , 如何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工作?
我们不能否认 ,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贴标签”给很多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 也不能否认很多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 , 我们需要平衡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工作 , 力争把好政策落实得恰到好处 。
文: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任金涛
推荐阅读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幼儿园|青岛18所学校拟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 青少年|以闲暇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 申论|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专题讲解+例题解析+专项训练,收藏
- 儿童福利院|泪奔!山东这位“妈妈”,养了1029个孩子
- 青少年|9岁是孩子成绩分水岭的关键年, 耶鲁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启示
- 中国|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中级)开放推荐制申报
- |学生有问题,班主任能随意传家长到校吗?
- 窍门|李希贵:?老师产生职业倦怠,并不是简单的工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