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真正的作品要靠自己创作(上)

●访谈嘉宾
谢 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 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创始人 , 著有《阅读照亮教育》等 , 主编有《“不乖”教师的正能量》《好班是怎样炼成的》《生命教育:生命成长教程》《新父母教程》等 。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 , 近年来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与编撰 , 出版有教育随笔集《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 以及《先生当年》《过去的课堂》《人生第一课》等 。
—————————————————————————
中国教师报:在谈到教师成长时 , 阅读与写作似乎是绕不开的话题 , 很多时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教师成长离不开阅读和写作 。 对于这种观点 , 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谢云:做教师培训20年来 , 我反复讲一个观点:读写思行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 教师是行动者 , 行动必然建立在思考上 , 思考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写作 , 写作就是思考的外化 。 好的教师既是积极的行动者 , 也是用心的思考者 , 既是主动的阅读者 , 也是认真的写作者 。
2015年 , 我为“教育行走”教师成长公益活动拟的主题是“行走拓宽世界 , 读写重建心灵” 。 之所以说“读写重建心灵” , 是因为我觉得教师成长必须“从心开始” , 而阅读和写作能够帮助教师重建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 。 学者张文质认为 , 写作是“教师的通用能力” , 这种“通用”除不分年段、学科外 , 还有“一通百通”的意味:做得精彩往往就能写得精彩 , 写得精彩其实也需要做得精彩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 教师最重要的生活是教育教学 。 显然 , 做好本职工作既有益于专业写作 , 也能实现专业成长 。
王木春:阅读和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双翼 , 二者相互促进 , 缺一不可 。 有的教师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比较狭隘 , 以为阅读是为了学科教学 , 写作是为了写论文 。 其实 , 教师成长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 , 也包括学科之外的知识扩展与眼界打开 。
至于写作 , 则是借助文字把生活经验、心灵感悟与阅读积累加以提炼、融合和深化 , 锻造出属于自己的“金玫瑰” 。 缺失了写作这一环 , 经验、感悟就会变得零碎 , 阅读流于肤浅 。 对普通教师而言 , 写作是职业生涯中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技能;对名师而言 , 写作可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凝固下来并传播开去 。
教师需要种种思想和情绪的发抒 , 写作是个体生命表达的重要方式 。
中国教师报: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写作者吗?在写作中 , 天赋和勤奋哪个更重要?
谢云:我相信 ,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写作者” 。 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都有自己的感受、发现和理解 , 都有表达的本能和冲动 。
做任何事 , 天赋都是重要的 。 每个人都有“言语语言智能” , 只不过有的显在 , 有的潜在 , 就像有的人伶牙俐齿 , 言语里处处机锋 , 有的人虽然木讷拙舌 , 特殊情况下也能语出惊人 。
【王木|真正的作品要靠自己创作(上)】人的写作天赋有高有低 。 天赋高的信手拈来 , 出口成章 , 涉笔成趣;天赋低的就要笨鸟先飞、多飞 , “天赋不够 , 勤奋来凑” 。 写作这件事 , 除极少数“天才”外 , 大多数人还是要“多读多想多写”才可能做得好 。
王木春:从我个人的经历看 , 只要肯下功夫 , 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写作者 。 教育写作(无论学科论文还是教育随笔)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攀 。 写作首先是一门技术活 , 与学开车、学游泳有某种相似性:熟能生巧 。 这里的“熟” , 包括多读、多动笔、多修改 。 我大学毕业后全身心投入教学 , 除了偶尔翻看一点教参之外的闲书 , 每日无所事事 。 仅仅过了10年 , 当我重新拿起笔写一篇千把字的小文章时 , 脑子里的每个汉字都像生了铁锈一般 , 写完小文如同患了一场大病 。 编辑朋友不胜唏嘘地说:“谁能想到王木春在大学时曾经发表过不少作品 。 ”好在我“知耻而后勇” , 此后不停地写、不停地阅读 , 文字感才慢慢回到手指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