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春:我一直相信 , 写作的艺术就是取舍的艺术 , 有点像贾宝玉的名言“任凭弱水三千 , 我只取一瓢饮” 。
朱光潜先生说 , 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 , 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个主旨上 。 我想 , 朱先生说的“主旨” , 即一篇文章酝酿过程中“最核心”的那个念头 。
可是 , 对任何一事一物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 , 而且角度和观点常常不止一个 。 哪个更值得去写?我的经验是 , 写自己感受最深切的那一个 。 自己情动于衷、有感于怀 , 笔下涌动出的事理情态才会灵动、深刻 , 才能打动自己、打动他人 。
要做到“感受深切” ,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要充分了解写作对象 , 在此基础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 , 如果涉及人 , 还需要“理解之同情” , 最后从若干角度中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角度作为“最核心的念头”;二是尽量避开那些人云亦云的观点 。 思想方面的“轻车走熟路”绝对是文章的死对头 , 当然也不能成为我们写作中最核心的东西 。 相反 , 那些属于自己独到发现的思考点 , 往往才是理想的写作方向 , 沿着它去选材布局 , 则有望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
中国教师报:同样的教育事件 , 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平淡无奇 , 有的人却能写得波澜起伏?两位老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 , 有什么经验?
谢云:同样的事件 , 每个写作者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 , 不同的展开方式 , 这既与教师各自的禀性和天分有关 , 也与各自的眼界和识见有关 , 更与每个人的写作模式和习惯有关……这些微妙之处 , 既是写作的难度所在 , 也是写作的魅力所在:我们想一想 , 同样的常用汉字 , 通过不同人的不同组合便成就了世间那么多的美文佳作 , 这是多么神奇而有意思的事情 。
你所说的“平淡无奇”和“波澜起伏” , 可能主要指教育叙事 。 叙事就是讲故事 , 故事能否讲得精彩、扣人心弦 , 肯定与“讲者”的能力有关 , 但也与故事本身的“质地”有关 。 讲故事需要悬念、巧合、逆转、奇迹 , 但是很遗憾 , 教育故事天生缺乏这些元素 。 我曾经说 ,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故事” , 更多的是“事故” 。 教育更是如此 , 没有什么波澜壮阔 , 只有水波不兴甚至“一地鸡毛” 。 日常的教育生活是平淡的 , 教育写作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尺水兴波 , 发现和呈现日常工作的“平淡之奇” 。
无论教育写作还是其他写作 ,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动笔前先想好、想深、想透——这个“想” , 除思考外还有想象:想象开头结尾 , 想象起承转合 , 想象格调句式 , 想象文章成型的样子 。 这就是“打腹稿” , 腹稿既成 , 接下来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抄录和誊写 。
当然 , 所有经验都是个体的 , 不具有普遍意义 。 写作就像带孩子 , 你很难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 , 也不太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 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王木春:把平淡无奇的事件写出波澜来 , 一方面靠天赋 , 一方面靠努力和方法 。 天赋不可说 , 我只谈后者 。
以前常看到有的教师喜欢这样写教育随笔:某学生平时表现不佳 , 后来遇到某个事件 , 瞬间大彻大悟 , 从此浪子回头……不能说生活中没有发生过此类事实 , 但读了总让人觉得很套路 , 甚至有点“假” 。 写这种文章的作者没有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其思想转变的诸多因素和内在契机 , 从而把微妙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其实 , 平静如水的事件之下常常涌动着暗流 , 把水下这股暗流呈现出来便成为一篇文章最动人最精华的部分 , 可惜不少作者忽略了这点 。 总之 , 平淡无奇的文章本质上是写作者的惰性和思想上的肤浅 。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数学|称平行线能相交的数学奇才,遭质疑郁郁而终,其理论12年后被证实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周晓|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课”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姐姐|大学学费至少应翻十倍,目前学费太便宜了,便宜的让学生没感觉
- 简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实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