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真正的作品要靠自己创作(上)( 二 )


对于写作 , 天赋与勤奋哪个更重要 , 要看针对什么水平的作品 。 一二流作品的产生 , 天赋比勤奋更重要 。 一般水平的写作 , 我认为有勤奋就足够了 , 不需要“吓人”的天赋 。
中国教师报:写作有方法可循吗?当下许多机构纷纷推出“写作课” , 这些课程对教师来说 , 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吗?
谢云:写作肯定“有法可依” 。 万物总有规律 , 万事亦有方法 。 写作甚至有“套路” , “套路”这个说法可能格局不大、境界不高 , 但“套路”也是一种路 , 成套的路数 。 所谓成套 , 既包含前人的经验 , 也包括运用的成熟 。 “赋比兴”是“套路” , “凤头猪肚豹尾”也是“套路” , 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都有“套路” 。
不过“入套”只是手段 , “出套”才是目的 。 方法总是简单的、有限的 , 用法的变化却丰富无穷 。 大家都熟悉“教学有法 , 教无定法”的说法 , 套用一下就是“写作有法 , 写无定法” 。
写作是教不会的 , 只能学会 。 这个“会” , 不是“学得”的 , 而是“习得”的 。 阅读讲究“语感” , 写作更需要“语感” , 词语的奥妙 , 句法的讲究 , 语气和标点的选择都要慢慢品味 。
在“写作课”上 , 你能“学得”的只是浅表的皮毛 , 自己“习得”的才是真正的内功 。 写作是创造性的事 , 创造性是不可能教会的 。 学写作 , 不只是看别人如何处理和写作 , 更要琢磨自己如何处理和写作 。 作家开“写作课”也只能讲他自己如何写作 , 他讲得再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 也没法帮你处理 , 更不可能替你写作 。
当然 , 我这里说的“写作”是真正的写作 , 不是“写作文” 。 作文是可以教的 , 作文的写法也能学得会 , 但是真正的作品只能靠自己创作和创造 。
王木春:沈从文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教书 , 开了一门写作课 。 几十年后 , 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 , 评论家孙绍振也给当时的作家讲授过写作课 , 学员中就有莫言 。 据说 , 他们的写作课取得了一些成果 。 可见 , 即便如此高端的写作都有法可循 , 可通过“传授”来提升 。
其实 , 任何技术都有法可循 , 写作亦然 。 写作方法来自:一是自己的摸索 , 这个途径不可或缺 , 但效率慢了些;二是高手的经验分享 。
至于有些机构推出的“写作课” , 对于教师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一种有益的参考 。 写作是技术活 , 更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 , 而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 。 创新意味着个性 , 意味着超越规则 , 是无法靠手把手传授的 。 这就是古人说的“大匠能与人规矩 , 不能使人巧”的道理 , 意即高明的匠人充其量只能教人基本规范 , 不能使人心灵手巧 。
中国教师报:写作时会有许多念头 , 怎样可以找准最核心的一个去写?
谢云:面临选择时 , 可选项总是很多 , 有选择是幸福的 , 要选择却很痛苦 , 甜蜜的痛苦 。 比选择的痛苦更痛苦的是根本没有选择 。
一个写作者 , 总有许多心潮澎湃、思绪纷纭的时候 , 满脑袋灵感飞舞 , 满肚子辞藻涌动 , 觉得想说的很多 , 可写的很多 , 但真正落笔又面临“选择性困难” 。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 , 取舍——取一个 , 舍其他 。 取的标准 , 一是最值得说道的 , “值得说道”就是价值;二是最有感觉和把握的 , 自己把握得住 , 驾驭得了;三是尽量避开“常规”“常见” , 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 , 在不一样的层面展开 , 所谓“见人之所未见 , 言人之所未言” 。
这样的取舍 , 或许并非“最核心” , 但至少有自己的“中心”和“重心” 。 有了中心 , 就能不蔓不枝;有了“重心” , 就能不失偏颇 。 写作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 , 浮光掠影 。 “伤其十指 , 不如断其一指” , 针对一点 , 说深说透 , 往往更有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