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为教育教学研究找寻理据
我一直认为 , 一个具备专业精神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研究者 , 因为教学即研究 , 好的教学一定是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 结合具体场景选择依据一定的策略 , 选择合适的方法相机实施的 。 优秀的教师发表的教育教学言论 , 尤其是教学主张之类的陈述 , 一定是在相关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 , 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得出的 , 在表达或者发表时是会认真推敲的 。
谢锡金先生说:“中国语文教育与语文不同 , 主要是研究人的科学 。 很多时候 , 针对中国语文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的方法 , 每个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 甚至产生很多争论 , 无法确定谁是谁非 。 有时一些理论无法用到实践中去 , 甚至提出理论的人自己重做 , 都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 有些观点太随意 , 太强调顿悟 。 事实上 , 唯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研究 , 才能够不论做什么 , 什么时候做 , 都得到一致的结果和结论 。 ”
无论什么研究 , 总是为找到可靠的知识 。 无论在怎样的价值观主导下的研究 , 一般都有这样几种假设:经验论 , 经验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人的感官 , 否定有任何先于经验的观念 。 我以为“语文为王”“不读书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之类的论断就是如此 。 实证论 , “实证论以可以观察的经验事实为基础 , 以逻辑方法推理 , 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保证如何从经验和推理产生可靠的知识 , 否定任何无法根据经验验证的论述” 。 我之所以认为“语文为王”“不读书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这类论断不靠谱 , 就是因为它们不合逻辑 。 解释论 , “解释论者虽然同意知识必须以经验事实为起点 , 但认为自然科学的原理不适用于研究人类” , 社会科学研究更关注“为什么” 。 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语文为王”“不读书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的结论 , 就是我一直想搞明白的问题 。 主观论 , “强调人类拥有先于经验中的概念 , 认为通过内省的方法 , 可以把握这些先于实施的知识” , 研究人员必须有信心找到这些知识 。 比如 , 我们总有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理解 , 但是这理解是不是可靠的知识 , 则需要花气力去验证 。
今年11月 , 应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分社大夏书系与超星平台合作的“一周一书”栏目邀请 , 对余文森老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一书作介绍的时候 , 我就建议同行们探讨一下余老师在书中关于教学主张的阐述的章节以及他所列举的“语用语文”“文化语文”“感性语文”“汉字文化导向的识(字)教学”“有思想的数学”“智慧数学”等教学主张 , 与余老师对教学主张的一些陈述如“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之间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
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 , 就是希望同行们的教育阅读 , 要秉持审慎的立场 , 以研究者的视角去读 。 更希望有志于教学研究的教师们在研究中 , 尽可能多地读点儿相关的理论著作 , 掌握一点儿基本的研究方法 , 提醒自己自觉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 , 力戒先入为主、单一思维 , 力求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与表述 。 防止误导同行 , 也防备被同行误导 。 我在跟教师们分享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话题时 , 还向他们推荐了《教师行动研究指南》《教育研究方法》《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以及《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研究是一门艺术》等 。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8日第9版
推荐阅读
- 书目|阅读变现
- 中国|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中级)开放推荐制申报
- |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加深理解和思考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寒假中想提高语文素养,如何选择阅读书目?与学生教学结合是关键
- 留学生|留学生如何挑选可靠的论文参考文献并把握迅速阅读方法
- 原著|《乌兰牧骑的孩子》阅读题难倒学生,“应试思维”何时灭?
- 个性化|如何阅读一本书(下)
- 主题|助力“双减”,北京朝阳开发冬奥主题跨学科学习活动课程资源
- 阅读理解|作家也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 直接拍照晒答案
- 中心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技巧最全总结,可下载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