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教师评价,如何设计,怎样生长?| 头条

教师评价如何设计 , 怎样生长?我想先从一份被“拦腰斩断的”主任导师职级制说起 。
学校建校之初 , 我分管德育工作 , 为了更好地推进主任导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 我们设计了一套看上去很完备、很系统的评价体系 。 这套体系三年一评 , 主任导师从优秀到杰出 , 再向首席进阶 。

评价|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教师评价,如何设计,怎样生长?| 头条
文章图片

当然 , 这套评价体系参考了很多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方式 , 比如工作年限、带班业绩 , 以及个人成就等 。 当我把这样一份评价体系 , 放到校长陈刚面前时 , 却引发了他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学校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学校的主任导师“老人”多一些还是“新人”多一些?你更希望什么样的人来担任主任导师?所有的主任导师工作时长一样吗 , 标准一样吗?主任导师们工作的效果一样吗?有没有哪些无法评价的效果?“3年一评”的依据是什么?在这3年中 , 这些主任导师能(会)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水平)吗……
这一系列的连环追问 , 让我陷入了沉思 。 我终于认识到 , 应该追求适合的而非全面的评价 , 设计出的评价体系 , 要有可以生长的空间 。 评价体系是为了鼓励、带动更多老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变革之中 , 教师评价系统需进行校本化的构建 。
? 学校教师评价的三个维度
带着这样的思考 , 再回到评价的概念 。 什么叫做评价?简单来说 , 评价就是价值的判定 。 价值判定有两个对象:主体和客体 。 主体是评价者 , 客体是被评价的对象 。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 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 也就是价值 。
这也就意味着 , 关注评价有三个维度:主体、客体、价值 。 在学校教师评价中 , 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价值又是什么?
很显然 , 评价客体是教师 , 评价主体包括校长、同事、学生 , 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价值 。
以天府七中为例 , 我们是一所改革创新中的学校 , 所以校长更看重教师不仅能胜任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 , 更能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于同事而言 , 是能成为身边值得学习的榜样 , 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 于学生而言 , 是能尊重学生 , 能支持学生成长 , 能做好家校共育 。 于教师个体而言 , 是能胜任学校的工作 , 能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 能处理坚守与发展的关系 。
? 学校教师评价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设计 , 必然会引发人不同的行为 , 甚至导向不同的文化 。 一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 应该秉持怎样的基本原则?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激励原则 , 二是评价的精准和模糊的平衡原则 。

评价|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教师评价,如何设计,怎样生长?| 头条
文章图片

评价首先应该是扬善激励的 , 而非消极导恶的 。 为此 , 在评价的过程当中 , 我们需要处理好评价集体与评价个人之间的关系 ,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要把个体荣誉归功于集体功劳 。
我们不希望评价状元之父和仅仅通过分数评出教学能手 , 因为这必然会带来相互竞争 , 从而导致教师彼此拒绝合作 。
此外 , 激励原则还要处理好评判与诊断的关系 , 促进教师们及时反思改进 , 发现身边成长的镜子 。
另一方面 , 评价面临两个问题:是否都可量化 , 是否都精准?成绩分数、论文数量、课题等级看得见 , 可这些就代表了一个老师的全部吗?何况双减之下已经不能再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评价依据了 。 再者 , 敬业精神、创业团队、责任担当、关爱学生、师德高尚又如何量化?因此 , 评价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 应追求评价中精准(客观证据)与模糊(价值导向)的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