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双减”后,家长们要这样调节心态!(双特谈双减14)( 二 )


二、理解信任 , 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
面对“双减”后的孩子 , 有些家长很焦虑 , 担心孩子不会自主管理时间、贪玩、学习不好影响将来、玩手机或看电视会上瘾等等 , 很多的担心让父母忧心忡忡 。 于是反复提醒、多次嘱咐、不停唠叨 , 恨不得能够像一台直升机一样 , 时刻盘旋在孩子上方 , 观察、监督、指导 , 对孩子全方位的把控 。 家长身心疲惫 , 孩子满腹牢骚 。 家长诸多的担心背后 , 表面上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 实则是家长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 。
家长让孩子参与家庭活动 , 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家庭、群体中的一分子 , 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 首先可以在一些小事上给孩子作决定的自由 , 然后再将他可能决定的事情范围不断扩大 。 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加 , 家长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任务 , 从而使孩子有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 。
孩子一旦觉得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 内化“我是一个有能力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信念 。 这个信念会推动他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 更加自信和自律 。 当然给孩子空间 , 不等于当孩子面对挫折、冲突和痛苦时 , 父母不闻不问 。 这时父母要及时站在孩子身边 , 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 帮孩子度过难关 。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 , 才有直面挑战、管理自我、承担责任的勇气 。 无疑 , 这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三、适当放手 , 给孩子历练的成功感
“双减”以后 , 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自己支配的时间 , 这就更需要孩子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 现代社会变化加快 , 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 更需要孩子有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 而这些能力都不会凭空产生 , 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培养的 。 因为只有尝试 , 才有可能成功 。 而尝试 , 就避免不了犯错 。
孩子毕竟是孩子 , 有时好心做的事情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 比如 , 孩子第一回做菜 , 可能不好吃 , 家长也要积极鼓励 , 肯定其努力 , 让他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 下一次才会接着做 。 否则 , 一通打击 , 他可能就不会再走进厨房了 。 家长要鼓励积极方面 , 而不能求全责备 , 把积极的小火苗浇灭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 父母要学会适度放手、优雅的退出 , 才能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灵活性 , 磨练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 具有更多的应对不确定性和挑战的能力 。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独立 , 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 , 保持“时进时退”的关系 , 需要的时候我在 , 不需要的时候远远关注 。 那些以不放心为理由的过度干预和控制 , 实质上是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接受一个成长中孩子的不完美 , 剥夺孩子自主成长、锻炼提高、自我负责的机会 , 实质上就是在阻碍孩子的成长 。 让孩子逐步拥有独立面对挑战的能力 , 才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 没有界限的爱本身就是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 , 总有一天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
四、管理情绪 , 给孩子足够安全感
父母情绪稳定 , 家庭和谐 ,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 无论是否“双减” , 都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适应良好、生活幸福的基础 。 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 , 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 , 父母就是他的世界 , 就是从父母的眼中看见自己的样子 。 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过于极端的反应 , 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 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形成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 , 甚至会发展为人格障碍 。 即使不是巨大的创伤经历 , 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夫妻关系、家庭纠纷 , 或者因为觉得孩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等原因 , 导致自己情绪失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