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双减”后,家长们要这样调节心态!(双特谈双减14)( 三 )


其实这都是父母把自己的压力、无助和愤怒转嫁给孩子 , 孩子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替罪羊和情绪垃圾收容站 。 这些创伤的经历 , 会影响孩子心理功能的形成 , 缺少安全感和价值感 , 不敢有自己的主张 , 战战兢兢 , 总担心自己被别人抛弃 , 总担心自己犯错误 , 不敢建立亲密关系 。
当然 , 控制情绪不代表没有情绪 。 当情绪发生的时候 , 父母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 , 而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 。 比如自我提醒 , 借助内心语言提醒自己 , 如“冲动是魔鬼”、“要冷静”、“发火不解决问题”等 。 还有将激情爆发的时间延迟 , 如在想发火之前 , 先做腹式呼吸数次 , 激情就会平息很多 。 还可以通过倾诉、运动、认知调节、转移注意力等方式 , 让自己的情绪在可控的范围内 , 而不能够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家庭中最弱、最没有反抗力的孩子身上 。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 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五、忠言顺耳 , 减少教育的抵触感
常言说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做了多年的心理教师 , 接触了很多来咨询的学生 , 我对这句话有了不同的理解 。 家长望子成龙 , 但一片好意可能因为方式不当或说法欠佳 , 反倒给孩子造成了压力 , 伤害了自尊 , 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 产生抵触情绪 , 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
其实 ,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得到鼓励赏识的愿望 。 那些表面不在乎的孩子 , 大多数是因为已经无法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得到成就感 , 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 , 表面的不在乎掩盖的是对自尊无奈的维护 , 既然我“不在乎” , 得不到认可我也不伤心了 。
愉快的体验可以增加行为的频率 , 也是很多兴趣形成的原因 。 在家长对孩子批评不起作用的时候 , 可以采取正向强化 , 把原来关注负向行为的话转变为关注正向行为的话 , 把原来对问题的指责、抱怨变成对美好行为的一种肯定和期待 , 表扬那些我们希望他出现的行为 。 得到表扬 , 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 孩子就愿意做这件事 , 随着孩子正向行为的不断增多 , 他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提升 。 一旦个人内心向上、向善的力量被激发出来 , 就会产生一定的蝴蝶效应 , 好的行为不断的发生 , 不好的行为不断减少 。
家长在对学生无私付出、高度负责的同时 , 还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 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 把逆耳的忠言转变成积极的期望和信任 , 不仅可以避免亲子冲突 , 还能营造温馨和谐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的亲子关系 , 这样的教育效果才积极有效 。
六、合理期望 , 避免产生过多挫败感
爱孩子需要恰如其分 , 期望也有尺度和分寸 。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 , 特别是“双减”以后 , 看见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起急 , 总感觉心里没底 , 看见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时 , 心里就压不住想发火 , 总希望孩子能够马上就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 为此 , 很少或几乎不表扬肯定孩子 , 有时即使知道孩子确实做得很不错 , 他们也担心表扬会让孩子骄傲 , 因而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意 , 甚至是打击和贬低 。 父母希望通过自己严厉的教育能够激励孩子更好的发展 , 这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 是功利化和短视化的表现 。
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 , 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 , 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 , 缺乏安全感、低自尊、低价值感 。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 , 也不太敢跟人交往 , 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 。 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 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 到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 , 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 , 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