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应怎么处理


校园欺凌|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应怎么处理

文章图片


校园欺凌|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应怎么处理

不得不说 , 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发展到了我们必须全力解决的地步了 。
那么 , 到底该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呢?
首先 , 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欺凌” 。
【校园欺凌|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应怎么处理】欺凌(bullying)在英语中是一个专有名词 。 著名教育顾问芭芭拉·科卢梭在她的《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欺凌是作恶者以羞辱和伤害他人为目的 , 故意或蓄意地对他人做出的攻击性的、恶毒的 , 或侮辱性的行为 , 并从他人遭受的痛苦或不幸中获得快乐 。 欺凌会诱发畏惧感 , 常常以再次实施侵害相威胁来制造恐惧 。 ”
芭芭拉·科卢梭认为 , 欺凌始终包含着以下四种因素:力量的不对等(包括力量、地位、情绪等方面的不对等);旨在伤害(欺凌就是为了排斥、为了嘲弄、为了凌辱);进一步侵害的威胁(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 逐步升级);制造恐惧(这不仅仅是手段 , 更是欺凌目的本身 , 使被欺凌的孩子完全无力反抗) 。 同时 , 芭芭拉·科卢梭将欺凌分为言语欺凌(表现为起绰号、嘲笑人、讲闲话等)、肢体欺凌(表现为推搡、踢打、揪头发、吐口水等)、关系欺凌(表现为合伙排挤、集体威胁、联合歧视等) 。
对于芭芭拉·科卢梭对欺凌的定义及分析中 , 我认为大多数内容都是比较准确的 , 但有一点不够准确——“欺凌是作恶者以羞辱和伤害他人为目的” 。 我认为 , “羞辱和伤害他人”只是众多欺凌目的中的一个 , 并不是全部 。 比如 , 有些学生欺凌同学 , 可能是无意为之;有些学生欺凌同学 , 可能是因为谋取财物;有些学生欺凌同学 , 可能是因为觉得好玩;有些学生欺凌同学 , 可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造成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
但是 , 可以肯定的是 , 每一次欺凌事件都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生理及心理伤害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将“羞辱和伤害他们”从欺凌目的转变为欺凌结果 , 可能会显得更加准确 。 因此 , 我们在定义欺凌问题时 , 不应从欺凌目的出发 , 而应从欺凌结果来看——凡是让对方感到羞辱或伤害的行为 , 都可以被视为欺凌 , 同时可将欺凌分为轻微欺凌、中度欺凌和严重欺凌等不同层次(目前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 , 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 有针对性地划分欺凌的程度 , 并根据欺凌的程度来制定、筛选、优化处理欺凌事件的策略 , 以免处理此类问题时轻重不分、策略不明、程序不公、效果不佳等) 。 这样的定义及划分 , 是基于事实的 , 当然也是更科学的 。
其次 , 我们要充分重视欺凌问题 。
无数的事实证明 , 欺凌会造成受欺凌者严重的身体伤害及心灵摧残 。 作为老师和家长 , 我们要深刻感知受欺凌者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及不良后遗症 , 尤其是受欺凌者内心的痛苦、愤怒和委屈以及此后产生的心理创伤和危机 。
事实上 , 不少人在年幼的时候都受过欺凌 , 都能充分感知到欺凌的危害 。 此时 ,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 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被欺凌者的痛苦 , 并尽可能将被欺凌者的痛苦全面化、具体化、客观化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从心底认识到欺凌的严重危害 , 才能真正做到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欺凌问题 。 因此 , 我们要及时打破思维惯性 , 不要总把孩子们之间的欺凌行为理解为“打打闹闹” , 更不要简单地认为欺凌是“无须挂齿”的 , 须知越早期、越持久、越忽视的欺凌越能造成更严重的心灵伤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