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写作时,我们在谈什么( 二 )


“教师写作的目的从来不是‘成名成家’ , 而恰恰就是为了‘过好自己的教育人生’ 。 ”王维审说 。
“故事那么多 , 我却一个也写不出来”
好的故事就是一条好的教育隐喻 。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生活在故事中 , 故事那么多 , 为什么许多人却一个也写不出来?
此时 , 教师要问自己 , 是否在教育场景中“怦然心动”过 。
作家王鼎钧在《作文七巧》中写道 , 每一代都有许多有心人 。 有心人发现 , 某一篇记叙文所以生动 , 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 。 某一篇记叙文所以平板 , 多半因为那件事情也平板 。
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曾经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学校一年级有两个孩子 , 一个小个子 , 一个高个子 。 入学不久 , 两个孩子手拉手玩转圈游戏 , 正在快速转动时 , 高个子孩子不知为什么突然松开了手 , 小个子孩子像炮弹一样飞了出去 , 直接砸在墙上 。
郭文红既心疼小个子孩子 , 也担忧手足无措的高个子孩子 。 当小个子孩子的妈妈怒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时 , 小个子孩子轻轻拉着母亲的手 , 一脸纯真地说:“妈妈 , 请不要责备我的朋友 , 他不是故意的……”
至今回想起此事 , 郭文红的眼眶依旧会湿润 。 因为感动 , 郭文红觉得有必要写下来与更多人分享 , 所以才有写的冲动 。
【教育|谈写作时,我们在谈什么】当然 , 也有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教师王木春举了一个例子:“从我家到学校正门要经过小区、商店、学校后门、十字路口 , 全程仅六七百米 , 骑电动车四五分钟 。 一次 , 给学生讲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观察 , 我也给自己布置了一个挑战性任务:记录一星期内每天上班途中的所见所感 。 结果连自己也很吃惊 , 每天我总能在路上看到不一样的人和风景 , 并获得不同的感受与思考 。 由此我相信 , 那些善于写作的人未必是阅历丰富的人 , 而是对身边琐事敏感的人 。 所以 , 做自己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 何愁笔下没东西可写?”
如果现实中的确无物可写 , 那就写个人“教育自传” 。 诗人里尔克曾教导青年诗人说:不应抱怨日常生活的贫乏 , 对于真正的创造者 , 没有贫乏 , 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 “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 , 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官感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些话同样适用于教师写作 。 教师以成人的视角和教育者的眼光回顾、反思、记录自己受教育过程的点点滴滴 , 等于把自己当成“教育个案”来分析研究 , 其价值不亚于读过多少本教育学著作 。
写文章如备课 , 也需要有“设计感”
“怦然心动”的故事有了 , 但有些作者叙事干瘪 , 缺少闪光的细节 , 无法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 精彩的东西也变得无趣 。 另一种情形是 , 不少文章从头到尾纠缠着一大团一大团的细节 , 结果最重要的东西反而被淹没了 。
教师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就事论事 , 要考虑这个故事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自说自话的故事就没有意义 。 而这个“意义”应该是让读者通过你的故事想到自身的教育实践 , 觉得可以借鉴或有所启发 。
同样的事件 , 每个写作者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 , 不同的展开方式 , 这既与教师个体的积累和天分有关 , 也与每个人的眼界和见识有关 。 这些微妙之处 , 既是写作的难度所在 , 也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
“写作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 , 许多老师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 可写在纸上却干巴巴的 , 这就是文字功底不足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建议 , 教师要学会把故事“展开” 。 所谓“展开”就是要学会描写 , 而不仅仅是记叙 。 他举了一个例子:“太阳升起来了” , 这只是说“发生了什么” , 是记叙;而“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山巅冉冉升起”就不仅仅是说“发生了什么” , 而且还说明了“怎么发生的” , 这就是描写 。 又比如“他在吃饭” , 这是记叙 , 是简单的交代;而“他正狼吞虎咽地吃着 , 摇头晃脑 , 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咀嚼声” , 这是描写 , 形象的刻画 。 “描写”就是展开 , 但绝不是堆砌辞藻 , 故意追求“文采” , 而是基于生活观察的真实再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