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校是各种思想力量的聚合,聚合越是丰富多样,教育的质量也越高( 二 )


最初的学院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 为相当少的一批学者提供宿身之地 。 与此相反 , 像我们已经确立的那种教育却是从一种集中的过程产生出来的 。 就教育而言 , 分散就意味着死亡 。 一所学校 , 如果不是特定数量的一群有学识的人聚集在一起 , 彼此维系 , 以期让其他人也变得有学识 , 那么又是什么呢?学校就是各种思想力量的聚合 , 这种聚合越是丰富多样 , 它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相应提高 。 而如果教师们在地理的角度上看集中在一起 , 那么学生也必然会这样 。

学问中心的吸引力是与其重要性相对应的 , 而这种吸引力是学生群无法抗拒的 。 不仅如此 , 集中的过程也在相当程度上属于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 以至教育会自觉、自动地朝这个方向发展 , 我们的学院的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 首先是在巴黎建立起一大批学院;然后 , 教育逐步地集中到其中少数几家学院(“满负荷运转的学院”) , 其他的学院就依赖于这些学院 , 迟早注定会被它们所吸纳 。 我们在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也看到 , 在同样的过程下 , 学院也逐渐被吸纳到中等公共教育总体中 。
个别的学院之所以能够摆脱这样的命运 , 完全是归功于外界的帮助 , 是国家赋予了它们人为的抵抗能力 。 在同样的过程下 , 我们还看到 , 规模较小的中学被较大的中学所吞没;在更重要的大学面前 , 较小的大学命运也是如此 。 如果上面说得都没错 , 那么为了履行它们的职责 , 宿舍与学校两者本身的需要就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 , 以至无法在不牺牲两者各自合法利益的情况下 , 成功地融合在一家单个的机构里 。 即便说为了使教育能够繁荣 , 就得扩大学术生活的结构 , 学生也会在自己的住宿场所里茫然失措 , 无法得到根据自己个人需要裁剪的个人化直接教育 。
话说回来 , 如果是为了应对这种危险 , 学校限制自己的宿舍规模 , 那么教育又将得不到适当的发展 , 比较狭隘 , 缺乏生气 。 15、16世纪在法国发生的这场学术革命 , 我们已经概括出其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 由此看来相互之间大不一样 , 为了能够对整体上的成就做出评估 , 必须小心地将它们分别考虑 。 前一个阶段是必须经过的 , 不可避免的 , 事实上我们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发现了这个阶段 , 也就证明了这一点 。 而基本是在同样的程度上 , 后一个阶段是偶然性的 , 是一系列地方独特性汇集的结果 , 事实上它绝对没有达到同等的普遍性 ,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

和现代社会一起出现的重要学术中心的机构 , 必然涉及绝大多数孩子离开各自的家庭 , 聚集在这些思想中心的周围求学:这样就有必要创造一种道德环境 , 对于那些最年幼的孩子 , 可以代行家庭的环境 。 最早出现的学院就是顺应了这样的需要 。 它们的功能主要是住宿 , 而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 这就是第一个阶段 。 但是 , 这些学院 , 这些宿舍 , 起先是对那些学校起一种辅助性、补充性的功能 , 而今却把它们吸纳到自己里面来 , 这个转变绝不是必然的 , 甚至也不是它们想要的 。
发生在第二个阶段的就是这种吸纳的过程 。 是这个过程赋予了我们的膳宿教育体系独特的性质 , 并进而赋予我们的学术体系独特的性质 。 那么 , 它又是如何得以发生的呢?一谈起这种体系 , 要想描述它时 , 有一个词很容易就到了我们嘴边 , 这个词就是“claustration” 。 实际上 , 在照此理解的膳宿学校教育与隐修会的起居制度之间 , 的确是有某种无可否认的相似性 。

推荐阅读